重生香江1981 第489章進入董事局
香江自從進入七十年代開始,在經歷七三股災之後,華資便一步步走向與英資對立面。
經過近十年時間,華資在香江各行各業都佔據了極重要地位,有些行業甚至佔據了主導地位。
自三年前,也就是七八年,內陸進行改革開放,內陸把經濟特區定在距離香江僅有一江之隔的堔圳後,香江華資頭上的束縛,一下子消失不見。
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
不管是國人,還是華人,只有背後的祖國強大了,走出去才能挺直腰杆。
在內陸改革開放之前,香江從來都只有英資收購華資公司的案例,華資收購英資公司,除非是英資不要的,把捨棄的東西丟出來。
像包船王那種與怡和爭奪九龍倉的大案例,之前從來沒有發生過,即便發生,也多是英資對華資公司進行收購,想要正面跟英資硬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光是資本角力,其中還有來自總督府方面的行政壓力。
霍大亨是如何消沉下去的,整個香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行政壓力面前,資本有時候就是一個渣渣。
自二戰開始,香江逐漸代替上嗨,成為內陸與世界溝通的橋樑,香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內陸的需求。
以前內陸沒功夫搭理香江這邊,是因為家裏的事還沒有理順,自那位偉人上台以後,家裏的事情理順了,內陸對香江的關注,自然也就提上來了。
一個擁有超過十億人口,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家,睜大眼睛,直勾勾的盯向這裏,總督府的壓力可想而知。
總督府現在是自顧不暇,哪裏還有心思打壓華資,這個時候打壓華資,底下一群大佬一旦聯合起來,跑過去找家人控訴,那就真的完犢子了。
所以,當包船王屁股一挪,跟怡和干架的時候,總督府一直裝聾作啞,抬頭望天,當做什麼都沒有看到,什麼都沒有聽到。
在總督府眼中,怡和與香江這顆明珠相比,怡和算個球。
求生欲極強的滙豐,早就看明白了局勢,所以一邊給包船王搖旗吶喊,一邊給包船王的船隊加滿油,免得包船王半路掉鏈子。
最後,包船王成功拿下九龍倉,滙豐還嫌自己誠意不夠,又將李超人拉出來,半賣半送,硬是把和記讓了出來,成就了李某某超人稱號。
越是堅固的堡壘,越容易被內部人攻破,香江第一金融機構,不跟英資一路了,改跟華資大佬們愉快的玩耍。
如此一來,兩方又如何愉快的,排排坐摘果果?
香江資源就那麼多,其中滙豐一家就把持了近半,滙豐改換了大王旗,英資境遇可想而知。
這個時候,英資財團可謂一個頭兩個大,就連怡和這家號稱香江第一洋行的巨頭,私底下都是風聲鶴唳,生怕被華資大佬們包圍。
英資進入全面防守,而華資則成為了進攻方,位置瞬息顛倒過來。
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
這人在瓜分蛋糕的時候,如果這塊蛋糕足夠大,一個人吃不完,蛋糕又是有主之物,那麼想要插入進來瓜分蛋糕的人,就容易抱團在一起。
華人喜歡內鬥,但更擅長團結,在有外部危機或者有共同的敵人的時候,別說一點利益糾紛,哪怕是有不共戴天的仇怨,兩個人也能湊在一塊,先把敵人打死。
等敵人倒下了,再相互火拼,不管最後誰輸誰贏,反正肉始終是爛在自家鍋里。
因為英資財團實力雄厚,不少馬會的華人董事們雖然對楊辰成長過快有些擔憂,但在包船王的介紹下,也都對楊辰一臉笑然。
哪怕是與薛氏制業有競爭的麗新集團創始人林柏欣,這位大佬在與楊辰打完招呼後,還特意邀請楊辰去家裏做客。
在香江這塊地界上,有兩個姓最不好惹,一個是姓霍,一個就是姓林。
前者不用多說,大家也都知道,除了霍大亨再沒有別人。而林這個姓氏,它不是單指某個人,而是指一個林氏群體。
在香江這個豪門扎堆的地方,姻親套着姻親關係,一場商戰下來,對手永遠不可能只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
互幫互助,這是香江各大家族的生存之道。
至於為什麼說香江的林氏不好惹,那是因為香江林姓富豪特別多,雖然他們很多人都不怎麼出名,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