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梟雄 第五百一十九章 三流工業國
更新:03-12 08:08 作者:雨天下雨 分類:軍事小說
在中國的傳統王朝里,除了宋朝比較特殊一些外,其他王朝的財政收入無一例外都是依賴農業稅,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王朝都極端重視農業稅的根本原因。
然而這種傳統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時期卻是得到了改變,起因就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進而造成清廷財政困難,為了籌集軍費,清廷開始大規模推行厘金制度。
由此開啟了大規模徵收商稅的時期,在余勝軍時代里,林哲維持軍隊的主要收入也是依賴厘金以及商貿區的收入。
等到了林哲建立中華帝國,那麼工商稅更是供養軍隊的大頭,當初林哲能夠憑藉蘇南以及浙北這彈丸之地起家並橫掃天下,進而統一中國,來之於浙北以及蘇南地區的工商稅可謂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統一中國後,雖然因為財政收入總額快速膨脹,工商稅的比例從絕對位置上開始下降,但是依舊佔據了主要地位。
同時考慮到從農業里徵收的稅收是屬於一種比較固定,很難短時間內有較大漲幅的稅種,農業稅收在1857年到1860年之間有較大的漲幅,不過這種漲幅是因為中華軍陸續擴大地盤,並最終統一了中國。
等統一中國後,基本上能夠收取的農業稅就已經是確定了下來,雖然後續還有部分漲幅,但是總體規模並不大,而等進入1864年以後,農業稅基本已經是穩定下來,每年的漲幅有限。
但是帝國每年的財政收入為什麼依舊能夠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的漲幅呢!
這是因為帝國的財政收入漲幅主要來之於工商稅、關稅的漲幅!
這些年來,隨着帝國進一步扶持發展工商業,帝國國內的工業以生絲、棉紡兩大產業為龍頭產業,進而拉動鋼鐵、煤炭、化工、機械、造船等產業,再輔以傳統的茶葉出口,瓷器出口等。
帝國的工商業發展是非常迅速的!
其中的龍頭產業,即紡織產業,1864年。中國的機器工廠所產的生絲總量達三十萬包之多,其中超過二十五萬包被用於出口,按照出口均價四百圓一包計算,僅僅是生絲一項就創造了一億圓的出口額。
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土絲並沒有計算進去。
機器棉紡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這幾年的發展可謂是翻天覆地,1864年,國內生產的機織布約兩千萬匹。至於棉紗就更多了,因為國內很多紗廠生產的棉紗都是直接銷往內陸地區,由當地婦女購買後自行織布的。
作為棉紡產業迅速發展的另外一個明證就是。1860年的時候,帝國進口棉花的數量只有四十萬擔,然而到了1864年的時候,進口棉花數量急劇增加到了一百八十萬擔。
而進口的棉織品,包括棉紗、棉布的數字卻是連年下降,從1858年左右的數十萬擔降低到1864年代兩萬擔。
棉紡產業的興起,也是帶動了國內棉花種植規模的擴大,按照農林部的推測,1864年國內的棉花產量已經是突破一千萬擔,棉花集中產區的棉農數量約有五百萬戶。而兼種棉花的農戶高達三千萬戶。
和生絲產業的強大吸進能力,每年都能夠為帝國賺取上億甚至更多的黃金等貴金屬外匯不同,棉紡產業的發展表面看起來沒有生絲行業那麼高大上,但是對於經濟的帶動能力卻是要遠遠超過生絲行業的。
除了紡織產業這種能夠快速拉動經濟發展的輕工業外,一些重工業產業雖然說在產值,貢獻稅收方面不如輕工業,但是依舊是帝國工業的重要組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而代表着十九世紀工業發展指標的鋼鐵和煤炭這兩項,帝國近幾年的發展可謂是快速無比!
1864年,帝國現有的三大鋼鐵廠以及若干小規模的鋼鐵廠加起來。原鋼產量約三萬噸,生鐵產量約五十萬噸。
煤炭雖然發展也很迅速,但是受限於時間因素,所以1864年的煤炭產量只有約六百萬噸。這個煤炭產量遠遠無法滿足帝國的對煤炭的龐大需求,每年都還需要大量進口煤炭,尤其是優質煤炭,主要是從越南、澳大利亞進口煤炭,1864年,帝國向越南進口了約五十萬噸的煤炭。而且大多都是優質無煙煤。
作為對比,英國的原鋼產量約為三十萬噸,生鐵產量約為五百萬噸,煤炭產量約為一億噸,帝國的鋼鐵煤炭產量和英國比起來,那差距大到讓人足以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