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77章 吏職變動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翌日,御駕按時啟程,沒有任何延誤,也沒有人敢延誤。在離開之前,劉承祐又降下一道諭令,言元城行宮之中,不需太多人維護,當酌情遣散些。
三千餘眾,車馬儀仗齊備,旌旗林立,彰顯着皇家的威嚴,鐵騎開道於前,甲士護衛於後,從從容容地順着運河方向,朝東北而行。
乾祐二年冬巡,過元城之後,是轉到走西路,沿當初北逐契丹的路線,走邢、洺,過冀、趙。此番則不然,路線有所更改,按照劉承祐的想法,是準備順運河北走,一路查察地方治政、民生情況。
自元城至貝州清河,一百三十餘里的路程,走走停停看看,耗費了足足六日的時間,其中只於臨清縣歇息了一晚。當然,僅靠劉承祐一雙眼睛,一對耳朵,是看不完、聽不全的,隨駕的近臣郎官以及地方的武德司,都是其耳目。
春日的陽光,總是讓人感到舒適的,斜靠在軟墊之上,光線透過捲起的幕布將鑾駕內照得亮亮堂堂的,面上身上一片溫暖,連心情都愉悅幾分。
邊上擺着一疊奏章,都是最新自東京送達行營的,一些比較重要抑或有處置爭議的冊章。嘴裏說着,朝中諸務,盡委相公,但真讓劉承祐完全放手,暢遊北巡,那他自己又不習慣了。
讓他稍感安慰的是,宰臣們還知道向行營匯稟,顯然,都清楚皇帝是個掌控欲極強的人,態度都擺得很正。
劉承祐手裏拿着的,就是那份涉及淮西、河北兩道大吏的調動群議情況,飛傳至劉承祐手上。根據時間來看,效率很高,宰相們似乎沒有經過太多的扯皮,便議出了人選。當然,報與天子審定,是必須的流程。
淮西布政使之職,群推禮部侍郎劉溫叟,言此公厚重方正,清廉節義。劉溫叟在朝中的清名很盛,是所有朝臣中最遵循禮法的人,一言一行,近乎迂腐。
平日裏,除了官俸以及家鄉的些許祖產,別無進項,不似諸多官員,暗地裏置辦土地,或假親戚、仆舊之手經辦產業,更嚴厲禁止家人經商。是故,劉溫叟生活一直很清苦。
劉承祐曽耳聞一件趣事,有門生自地方調職還京,攜禮拜訪,推拒不成,礙於情面收下。但隔日即以數倍價值的禮物回贈。幾次過後,旁人都明白其志向了,過府探訪,再不攜錢貨重禮。
不過因為幾次的加倍回贈,劉溫叟的日子則更加清苦了,在東京,做到他的官位,實屬鳳毛麟角。悉之,為獎其清名,劉承祐特意賞賜了一些錢財、糧料、衣物,但後來聞之,所賜之資,都被劉溫叟封存,不取一文一物而用之。
有鑑於此,京中便有傳言,贊劉溫叟的清節,說他連皇帝所賜之錢物,都不使用享受,而況於其他人禮贈,由此清名愈盛。
對於劉承祐而言,劉溫叟名聲很大,倘若帶着懷疑的目光審視,有作秀的嫌疑,但是,即便是作秀,能做到他那個程度,始終言行一致,也是難得的。再者,清廉節義的品質與作風,本就該值得推崇與讚揚的,朝野內外也需要劉溫叟這樣的「賢人」
但是,讓他外放為官,且直接為一道民政主官,能否做好?
靠在鑾駕廂壁上,劉承祐慢慢地陷入了沉思,臉上帶有少許的遲疑,或許他自己都沒有發覺,他對這些聲名在外的名士,實則是帶有少許偏見的,總覺得彼輩賣弄德行,以夸虛名。
考慮良久,抬頭向外張望,明媚的陽光有些晃眼,光明與熱度,似乎驅散了他心頭某些惡意的揣測與偏見。
輕搖着頭,揉了揉眼睛,嘀咕道:「我這是怎麼了,盛名之下,必無虛士,清廉之士,也不乏能才。」
嘀咕完,劉承祐也就默默做出了決定,至少總該給劉溫叟一個機會,不然又以什麼樣的理由否決之。另一方面,放劉溫叟至淮西,再不濟,也不會變成一貪官吧......
至於大名府的位置,則提出以泗州知州王著調任,這個提議,更讓劉承祐訝異。似乎這是宰臣們在像皇帝示好,都知道王著是御前出去的人,又似乎是在做一場交易,王著調任大名,則劉溫叟出任淮西。
沉吟了一會兒,劉承祐朝外喚道:「張德鈞,叫郭侗來!」
未己,作為國舅的郭侗受命麻利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