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家開始 第183章 不撞南牆不回頭
紫砂壺,真有這麼神奇嗎?
這不僅是陸懷庸的疑問,也是許多業界人士關心的問題。
大家真的很好奇,不是好奇其中的真假,而是好奇這種神奇的紫砂壺,到底哪裏有賣……
是的,神奇的紫砂壺。
白葉寫了十幾篇軟文,其中最受關注,引爆朋友圈的,那是一篇傳奇故事。
內容比較簡單,無非說的是多年前,有一個制壺工人,在動盪的時代饑寒交迫,一家老小差點餓死,被一個茶商搭救了,還順手買了他製作的茶壺,幫他打開了銷量。
為了報恩,工人每年買一百斤好茶,混合在一種奇特的泥料中,經過了三年時間的發酵,茶泥渾然一體。
工人就以這種茶泥,製作了一套茶具。
不過當時的環境不好,為了避免別人覬覦,工人故意把茶具製作得非常糟糕、醜陋。
在茶具完成,工人立即給商人送去,可是恰好茶商不在家,外出經商了,工人只好把茶具交給茶商的兒子。
等到茶商回來,看到了工人送來的東西,頓時氣得鼻子都歪了,他覺得這麼醜陋的茶具,分明是對他的侮辱。
一怒之下,茶商把茶壺砸了。
過幾天,工人再次登門拜訪,卻受到了茶商的冷遇。
納悶之下,工人旁敲側擊,才明白了怎麼回事。他無奈嘆氣,讓茶商把茶具倖存的杯子拿來,一注入開水。
片刻之後,淡淡的茶香,就在開水中飄逸而出。本該清淡無味的白開水,竟然能品嘗出上好的茶味。
在工人的解釋下,茶商自然是後悔不迭。在他悔恨交加之時,工人已然離去了,再也找不到。
茶商在懊悔中,沒幾年就鬱鬱而終。在咽氣之前,更是交待家人,把茶壺殘片連同幾個杯子一起陪葬,聊以慰藉。
這故事……
一波三折,曲折離奇。
許多人拜讀之後,對於這種神奇的茶壺,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一些人更在文章底下,一本正經地探討這種壺的工藝流程。
甚至還有人信誓旦旦表示,他們家祖上曾經有過這種壺,但是在動盪的年代丟失了。
另外還有人引經據典,開始了各種考證。連茶商是誰,制壺的工人叫什麼名字,都說得有理有據。
如果不是白葉清楚,這是他搬運的故事,恐怕他看了這些考據,也要信以為真……
不得不說,天底下最有才華的,還是吃瓜群眾啊。
哪怕是陳大器,也忍不住提議道:「白葉,要不然……我們也嘗試一下?」
「嘗試什麼?」白葉一怔。
「就是文章說的,拿茶葉與紫砂泥料混合,堆積發酵啊。我們買幾百斤茶葉試試看,反正也不差錢,做個實驗嘛。」
陳大器興致勃勃道:「不需要三年,只要三個月,看看茶葉的滋味是不是參滲透到泥料中,要是可行的話,就繼續研究下去……」
白葉頓時無語。
他都強調過了,這是編造的故事。沒有想到,陳大器這傻小子,居然還不死心,非要做什麼實驗。
只能說,人類的共性,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啊。
嗯……
白葉能說,他就是實驗過了,才知道這事不靠譜嗎?
算了。
白葉搖頭,沒有阻攔的意思。
等實驗結果出來了,陳大器就會知道自己的可笑。
一篇篇軟文,在行業中引發了強烈的關注,之後的事情也不需要白葉操心了,自然有其他人接手。
先是一些人在暗中推波助瀾,讓文章的熱度持續高漲。
緊着在不久之後,蓄謀已久的沈明等人,也紛紛出手發表了專業的評論文章。
他們針對紫砂壺,進行了最為嚴謹地考據,拿出了大量的史料證明早在唐五代時期,溪山就有人以紫砂泥料制壺。
然後北宋時候,東坡先生蘇軾,把金屬銚改成石銚的時候,使用的陶土就是紫砂泥。
到了南宋、明代,紫砂壺甚至一度是江南許多達官貴人、文士雅客的常用茶具。
只不過在元明時期,青花瓷器異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