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走一遭 7.山內產業蔚然觀
更新:11-06 22:08 作者:穢多非人 分類:軍事小說
躺在榻上的小平太回憶着山內持義那個老大爺「不懷好意」的笑,渾身如電擊一般,抖了一個激靈。一筆閣 www.yibige.com感覺老大爺的眼神都不對了,難道人到了一定年紀都喜歡保媒拉縴了?
不過還好細川春宮的女兒阿綾也還不大,不過想了想好像已經十二三了,擱這個時代嫁人已經勉強可以了。小平太反正接受不了這么小的,而且直江景綱那裏還沒有什麼好藉口去推辭。
一夜無話,小平太還要去旗本的役所上直,安排每天的巡守和警備人員。安排完這些就又要開闢新的工場作坊,建立房屋,設置工具用水。
此時的山內府中町已經大為擴展,從原本五六千人的町鎮發展到一萬餘人。由於府中城常備兵力的增加,士兵和許多家屬匯集到了城下。新特產的開發也集中了手工業人口和商業人口,原本就熱鬧的町鎮更加繁榮。
當然由於日益膨脹的人口,城町顯得有些雜亂,不過還是掩蓋不了發展帶來的好處。
由於是山內家直接管理的城町,並不是由町眾進行處置的模式。所以套用一句話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不需要這些町眾吵吵鬧鬧的投票商議什麼亂七八糟的。只要山內義治一聲令下,城下町的事一言而決。
以前小平太幾百貫巨資修築的石板街道基本鋪設到了所有的主街上,其他的小路也夯土結實之後鋪上石子。聯通連川的溝渠也陸陸續續的開挖了出來,保證町內的生活用水、防火和下水處理。
似乎是出於當下這個時代統治者的軍事考量,最靠近府中城的一圈地被通通空了出來,劃做了武士宅,而且興建起了有些防禦能力的院牆。再外層則大多是有力町眾(能武裝成奉公人)和城內大大小小的足輕們的小院子或者長屋,最後才是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町屋。
規劃的還是有些根據的,畢竟山內家的目光不是區區的一隅之地,而是有上洛輔助將軍匡正天下志向的。山內府中町最後絕對不會只有這一萬餘人的規模,現在能提前佈置好發展方向,還是很必要的。
小平太當然欣喜於町內的發展,雖然工場都要安排到町鎮的外圍,但他也樂得到連川邊找塊地方,籌辦火繩工場。靠近河流會有很多的便利,首先是最簡單的用水方便,隨時取用。其次是上下游可以通行小船,很多東西就可以免去搬運的辛苦。
然後是可以設置水車,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力磨坊不同,小平太是借用水力來捶打採集的山牛蒡的絨毛,然後再將他們混雜進入草繩和麻繩當中,畢竟要細密的搓在一起才能增加火繩的持續燃燒時間。
按理說設置水車最好找水流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四時流動,持續運轉的。但是信濃的冬天也很冷,時不時連川就會凍上,設置水車到有三四個月用不上。天氣這種東西人不能控制,或者是這個時代是沒辦法控制的。
小平太心想,還是可能要添購幾個腳踏式的木槌,雖然是手工業工場,現在想想即使在古代辦實體工業還是很不容易的。
這麼閒逛一下到是逛到了之前的蠟燭作坊,由於山內義治占股一半,其他各位大佬和小平太分享另一半,最後小平太又忙,管不了這攤子事。大家一合計,得了,直接官辦手工業算了。
大家東挑挑西選選,最後挑了一個積年的老同心,已經快五十歲了,出身鄉下的地侍家。已經干二十五貫文的同心三十年了,有口皆碑的老實人。結果臨退休,被一眾大佬抬舉,拔擢進入旗本眾,以五十貫的年俸擔任蠟燭奉行。
天上掉餡餅一樣的美事就這麼發生了,不僅做了武士,還擔任了奉行。由於每年能替山內義治摟上三千貫文的私房錢,現在連兒子都被拔進了足輕眾做隊長了。
小平太看滿面春風乾勁十足的老大爺頭頭是道的和小平太介紹蠟燭工場的收支和產量,心想山內義治他們到是選了一個好經理人。雖然沒有什麼創新發明,可是做事兢兢業業,維持整個工場的生產和經營一點問題都沒有。
工場外四鄉周野的百姓,挑着擔子背着筐,提着竹籃挎布兜,都是來送各種樹木的果實的,熱鬧非凡。有專門的的人手抬着大秤,用石塊做權,一筐一筐的給來送果實的百姓過秤。
場面秩序也很好,有些人還是從飛驒走了兩天山路挑過來的。小平太看老頭還在工場前放了兩個大水缸,裏面還有幾個葫蘆瓢,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