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 第六百二十七章金銀幣
更新:09-15 18:18 作者:蘭徹二世 分類:軍事小說
純粹的金錢就是兩千萬貫,這是什麼概念?
北宋統一天下時,全國總收入有一千六百貫(只是銅錢),宋太宗高興極了,這是唐朝的兩倍啊!
由此可見,兩千萬貫,對於整個朝廷而言,是多麼大的一筆數字,難怪宋初幾十年源源不斷地從蜀地抽取錢稅,這幾十年來的積累,的確不凡。
後蜀三百萬人口,三十年來的積累,果然不容小覷。
「戶部拿去了多少?」李嘉吸了口氣,說道。
「戶部貪心不足,想全部拿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錢財自然是陛下的,咱據理力爭,再加上潘將軍的仗義執言,銅錢都與了他們,只是金銀書畫啥的,以及萬頃皇田,都是咱們少府寺的。」
李安國憨笑道:「折算一下物件,差不多有七八百萬,田地無算!」
「不錯了,戶部這兩年不斷的支出,也窮的很,這兩天又竄說着讓我發行新錢,也是急了,如今有了這筆錢,好歹能過幾年寬鬆的日子!」
李嘉搖搖頭,嘆了口氣,說道:「前兩年發行了三百萬貫新錢,如今又增了江南和蜀國,偏偏這兩地就是缺銅的厲害,市面上的銅錢又不夠了!」
雖說天下錢莊錢票緩解了些許錢荒,但這只是在湖南及嶺南有些信譽,在江南和蜀國根本就不認,只是知道黃澄澄、紅澄澄的銅錢。
這商業一經來往,銅錢自然往這兩地流轉,人口市場擴大了數倍,銅錢瞬間就減少了。
銅錢少,收稅就實物比較多,商賈們無奈用布帛繳納,但物重且保值期不長,哪有銅錢方便可愛。
「少府寺中積蓄了多少銀子?」李嘉看着李安國胖乎乎的身子,問道。
「沒多少!」李安國嘿嘿笑道。
派這位管家去少府,摳門的個性倒是還沒改,也不知能積攢多少錢。
「別磨蹭,快說!」李嘉踢了他洗臉,笑道。
「好嘞,陛下這一腳,踢得我舒坦!」李安國一臉懷念地說道:
「這些年,卸嶺都雖然不斷的再找尋,但還是沒發覺比金山還要大的礦,零零散散的也不多,再加上錢莊的積攢,其他州縣,府庫的抄沒,金山的產出,少府寺大概有白銀一百三十萬兩,金七十餘萬兩!」
嶺南由於外貿比較多,海上絲綢之路盛行,所以,一兩白銀值1.5貫,而在中原,則是兩貫,也就是說,白銀的儲存,一百三十萬兩,相當於兩百萬貫。
而在宋朝,仁宗時期,年產白銀只有二十萬兩,而當時修改的遼國朝貢,就是二十萬兩白銀,以及三十萬匹絹。
白銀相當於銅錢六十萬貫,一匹絹布二貫,也就是說,實際上朝貢一百二十萬貫,再加上賞賜給西夏的絹十五匹,白銀七萬兩和三萬斤茶葉,價值約五十萬貫。
加上挖礦的一些人工,也就是說,北宋每年朝貢近兩百萬貫,仁宗時財政三千萬貫,相當於十五分之一的錢財收入。
打個比方,咱們去年十九萬億的財政收入,就要送一萬多億給別人,誰心裏痛快?
況且,前面說了,北宋年產白銀只有二十萬兩,還得倒貼七萬兩齣去,所以白銀價格一直在升。
至於貿易收入,呵呵,人家契丹和西夏啥都不缺,有你的朝貢就夠用了,反而每年需要買西夏的鹽,契丹的羊,銅錢外流。
注意,這裏的銅錢,指的是神武通寶這個含銅量在七成以上的銅錢,中原及其他國家的銅錢,還得看成色來兌換。
白銀與黃金的兌換比,其實一直在上升,目前在大唐,一兩黃金可以兌換七兩白銀,到了明清白銀湧入,所以就變成大家熟悉的一比十的比例。
黃金價值七百多萬貫,白銀兩百萬貫,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一千萬貫了。
「目前年入多少金銀?」李嘉眯着眼睛,問道。
「主要是金山,其他礦也加一起,差不多是五十萬兩白銀和十萬兩黃金,人再多一點,還能再增!」
「對了,金山城附近還發現了銅礦呢,雖然較小,但含銅可高了!」
安國喜滋滋地說道。
「夠了,夠了!」李嘉呢喃道,「這些金銀留在府庫中只能生灰,還不如鍛造一番,流通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