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 第八百四十章軍制(下)
更新:09-15 18:19 作者:蘭徹二世 分類:軍事小說
地方的衛軍,其實是從禁軍抽調過去的,索性就直接蹲守地方,成立軍都司。
軍都司雖然有一萬五千人,但卻要分守各關隘、州縣。
百人為都,五百人為營,兩千五百人為軍,一萬五千人為衛,設其首為總兵,副手為副總兵,親自指揮兩千五百人,其餘兵馬則由各軍主指揮,戰時接受統轄。
總兵位置重大,一般由勛貴、都督、都督同知、儉事擔任,數年一換,各軍主也是如此。
像李信這般,他坐鎮金陵,親自指揮整個一萬五的衛軍,可以說憂患甚大,若是不分權,後果不可預料。
而李嘉總不可能把他調走,因為江寧需要有人坐鎮,但又不能直接削權,那樣容易離心。
所以,就間接的來,改革地方兵制,設立了軍都司,弄個總兵來讓他擔任,名正言順地進行分權,他也說不出話來。
親自指揮一萬五千人,和指揮兩千五百人,不可同日而語。
一府的兵馬就是這些,而若是多府作戰,則設招討使、部署使,亦或者都統使,進行多方面作戰。
潘崇徹與李淮二人,這樣一聽,立馬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雖然只是改換了名稱,有點脫褲子放屁的嫌疑,但實質上卻是更改地方軍制,進行分權制衡。
衛將的權力,實在太大,若是不分權,就真的容易釀成憂患。
「陛下聖明!」兩人思量片刻,就弄清楚了實質,皇帝這種體諒的行為,讓人感動,雖然麻煩些,但比單刀直入的削權好太多。
「如此一來,清剿匪患,就有巡檢司,兵亂就有軍都司,各司其事,遊刃有餘,地方也能安穩許多!」
李嘉輕笑道。
如此一來,知府居中調和,通判(司法)、轉運使(錢糧)、總兵(軍)、巡檢(警)、學政(學),各自為政,權力散,但因為知府確是正四品,品級上高半級,可以進行拿總。
若是沒有知府拿總,那地方的內耗可了不得,啥事也辦不成。
而知府權雖大,卻有通判進行監督,大小制衡,也算是強幹弱枝到了極限了。
總兵雖然有權,但各軍平日各自為政,知府還拿捏着巡檢司的錢糧,也能勉強在軍權上進行制衡。
平衡與制衡,可以說運用地越發的嫻熟了。
設立出這樣一套法子,雖然終究不可避免會過時,但對於經過藩鎮割據時代後,可謂是極為適宜的,比其北宋那種恨不得把權全部集中在中央的制度,中和太多。
「五軍都督府,每軍對應兩府,正好可以直接管轄監督,也是輕便直接許多。」
李嘉頗為得意。
「地方軍隊歸為一致,中央各軍也應該調整一二了!」
皇帝見兩人很懂事,心情也發得好了:「之前在嶺南時,禁軍分的很散,去羽林軍,龍虎軍等等,到了湖南後,又弄了練兵大營,一股腦地全部溶練,全部稱之為禁軍,部隊番號,也就模糊了。」
「長久以來,沒了繁華,兵心就會渙散,這般卻是不好的。」
「陛下所言甚是!」潘崇徹感同身受,他迫切的說道:「臣這些時日入值都督府,有的軍為羽林軍,有的且以指揮使名代稱,雜亂至極,各軍分置各營,還算好些,若是有仗可打,那就真的亂套了!」
八萬禁軍,分別安置在長沙府各地,每萬人設一大營,只有都指揮使(兩千五人為一軍),而沒有總指揮,防止生亂。
這種制衡還權可以,平日裏誰有不服誰,有五軍都督府進行協調,倒是安生的很,到了出征時,則設立招討使,或者總指揮,直接就可以統轄了。
不過,有的軍,依舊用羽林軍左廂,等軍號,有的軍卻是新組,只能以某某大營李某軍代替,極為不方便。
「這倒是我的疏漏!」
李嘉倒是毫不羞恥,直接承認道:「沒有番號,也提振了不了兵卒的士氣,也是時候設置一番,不然兩萬兵來了,又得麻煩了。」
「依臣所見,每軍不過兩千五之數,若用羽林軍、龍虎軍等,總有些頭大了,不符合編制,而且這且軍,禁軍怕不是數十個之多,番號過多,也是不好!」
軍機處就是軍事參謀處,李淮高屋建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