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國的崛起 第六百六十六章 聊什麼話題
奏對完,張昭和崔志端一起告辭出來。
裏頭張皇后怎麼在弘治皇帝面前「鬧」,或者是用其他手段,張昭就不知道了。
崔志端還管着太常寺。沒錯,弘治皇帝就幹這麼扯淡的事,用道士崔志端管正三品的太常寺。
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壇壝、陵寢之事。
而且還是高配。崔志端是正二品的禮部尚書銜。
所以聖君真的只能存在書上,誰還沒個缺點呢?像張昭戰功赫赫,國朝第一名將,還不是被稱為「好色之徒」?
崔志端在萬壽宮門外和張昭道別,「伯爺,貧道就此別過。」
「嗯,再見。」
崔志端看着「春風滿面」離開的張昭,笑着搖搖頭。轉身往東面走去。
他是在搞不懂張昭怎麼想的?以張昭的能力會看不出天子問鹽法,實則是皇后娘娘的意思?
雖說張昭手握兵權有底氣,但天子難道不受「枕頭風」影響嗎?聖天子對皇后有多寵啊!而且,皇后終究有變太后的一天。太子和皇后娘娘關係和睦。
這兩條因素加起來,話說張昭得罪皇后娘娘,究竟圖可什麼?明顯不是智者所為。
他實在想不明白。
…
…
張昭春風滿面、心情好和「當面得罪」張皇后沒關係。而是和周雨瑤有關係。
給一個大美人傾心,這怎麼都是一件很舒爽的事情。昨天在道觀中的相處,令人回味。
如果可以,他其實挺想和張皇后搞好關係的。但是張皇后對弟弟張鶴齡太過於寵愛。
至於說崔志端擔心的問題,張昭並不擔心。
其一,弘治皇帝壽命不長。其二,正德皇帝登基後和張皇后關係不佳。
張鶴齡的因素肯定有一點。朱厚照對張鶴齡兄弟的不滿由來已久。據聞是朱厚照親眼看到張鶴齡帶弘治皇帝的金冠,內心中埋下種子。
只怕還是有其他原因。他今天見過張皇后,倒是有些明悟。
張皇后今年不超過三十三歲,保養的膚若凝脂,體態曼妙。正值一個女人綻放芳華的年紀,卻突然變成寡婦。他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母子失和的原因只怕和宮闈秘事有關。
這似乎也能解釋為何張皇后日後對正德皇帝沒有半點約束力。正德皇帝喜歡胡鬧,但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張皇后在這上頭不去管正德皇帝?
正常的母親都會管的好吧?沒見後世催婚催生的老人那麼多?而正德皇帝死時三十一歲,沒有一個子嗣。
張昭腦子裏瞎想着,一路回到家中。
丁贊一早送禮物去長寧伯府,順路將周雨瑤的「書信」帶回來。
夏日連綿,日頭高照,妻妾們各有事,家中寂靜。張昭到後花園裏找一個小軒,坐着讀周雨瑤寫給他的「書信」。
「提起筆不知道該寫什麼。張伯爺,且允許我如此稱呼你。回憶相識的往事,總會想起弘治十四年你來我家裏做客時,那時我爺爺想把我嫁給你為妻,卻被你拒絕。恍惚間時間已經過去三年。我也變成十九歲的老姑娘…」
看到這裏,張昭微微一笑。些許的幽怨啊!夏日上午11點許的陽光照落在小軒的窗台前。
他和周雨瑤的交集,認真算起來,其實很早就開始。淵源頗深。就像遠在遼東的韻兒一樣,人生仿佛藤蔓和大樹一般糾纏在一起。
張昭讀完「書信」,他說的是要周雨瑤給他寫三封情書,這書信真的就只是書信,在後園裏差使一個小丫鬟去拿來紙筆,給她回了一封信。
第二天上午,張昭再一次讀到周雨瑤的書信。
「來信知悉,不甚感念。妾常思君為何等人物?每思之,愈覺迷茫。每念之,愈覺朦朧。妾與君相見數面,亦屢感不同,若有千面。妾敢問之,孰為君?
於報紙而言,或曰:好色之徒也。或曰:國之名將。或曰:陰沉狡詐之輩。或曰:商道奇才。或曰:儒教大敵…
於妾所聞,有拒妾之堅決,有救燕燕之沉穩,有見親衛之死潸然淚下,有醫院中大帥之威,有道觀輕薄妾之大膽…」
張昭讀着書信,就是一笑。連言辭都換做古文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