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清天運 第3626章 千年敦煌
尚泰王等人從瓜州出發沿着乾涸的黨河向敦煌前進,路程並不遠但是走的卻非常慢,因為這一路上幾乎到處都能發現值得搜索的考古遺蹟。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在嚮導還有當地僅有的一部分讀書人的幫助下,尚泰王終於慢慢找到了敦煌從元代以後就漸漸沒落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次研究,敦煌學在尚泰王的手中開始嶄露頭角,東海上的琉球國王居然因為神奇的命運而和數萬里外黃沙大漠中的敦煌建立起了宿命因果的聯繫。
敦煌的沒落完全可以從經濟、政治、宗教還有自然環境等方面找到答案!
首先說經濟,從唐以後絲綢古道也就漸漸的沒落了起來,由於戰亂古道通商的風險越來越大,到了宋朝中原漢人王朝已經完全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權,為了和異族對抗宋朝人實行非常嚴格的貿易禁運。
在絲綢古道上已經很難見到商人出沒了,而在東南沿海卻有的是萬帆雲集的場面。
控制歐亞溝通的中亞國家也是精通商業的民族,海運和路上運輸的優勢自然是一目了然的。
當絲綢古道失去了強大經濟血脈的滋養,當古道漸漸荒廢后,敦煌修建的物質基礎也就沒有了。
再說自然環境,西域本來就是降水量稀少的區域,這裏的農牧業幾乎都要依賴山脈融雪的灌溉,那些季節河、內陸河所創造出的綠洲,就是古代西域王國建國的根基。
可是數千年來,人類活動嚴重的破壞了脆弱的自然平衡,荒漠化越來越嚴重,農牧業大規模的退步,這裏漸漸的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了。
或者說這裏已經不適應太多人口的居住了,曾經的富饒之地變成了沙洲,人口總基數的縮減自然也就讓敦煌逐漸落寞下來。
第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政治原因,當明朝建立之後開國之初所定下的國本就是對內發展經濟,休養生息,對外則將主要對手放在蒙元殘部的身上。
對於西域這個已經滅有多少經濟利益的區域,朱元璋以及他的後代們都是很淡漠的,他們不願意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只願意維持表面上地方政權的恭順。
明朝重修嘉峪關、明長城,重建肅州城,又設立關西七衛,其主要目的也只是防禦性的,縱觀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整個政權對西域都沒有什麼興趣。
甚至在吐魯番國進攻哈密的戰爭中,明朝下令放棄嘉峪關以西所有土地,徹底封閉嘉峪關斷絕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
像敦煌這樣的超級工程,如果沒有政府力量的支持那麼他最終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最後一個原因自然是宗教了!
敦煌最後被迫放棄修建維護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在西域宗教變遷這條根兒上,正德年間敦煌就曾經被吐魯番汗國所攻破,而到了嘉靖三年明朝實在無法維持嘉峪關以西的防務,不得已封閉嘉峪關徹底拋棄了關西的子民。
而這個時候西域也就是歷史上最大宗教變遷的年代,佛教天然的敵人自然不會允許莫高窟繼續修建,甚至他們都不許漢人在這裏生存。
從明朝嘉靖年以後,敦煌實際上已經荒漠化了,由於戰爭的殺戮和中原王朝的放棄,這裏就連最基本的郡縣制都廢除了。
沒有城市,沒有鄉鎮,一切回歸遊牧生活,城市變成了小鎮,小鎮變成了廢墟,農田變成了沙漠或者放牧的草場。
農耕文明徹底被拋棄,這片土地又退回到了很久以前的遊牧文明!
幸好漫天的黃沙掩埋了那些佛教洞窟,所以這些藝術瑰寶並沒有得到那些汗國的注意,這才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破壞行為。
敦煌這一片荒漠一直到康熙年間才再次見到中原人的腳印,康熙朝後期清政府逐漸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一大批汗國開始向清政府稱臣納貢。
直到雍正朝才恢復在敦煌設立軍事衛所,史稱沙州衛!同時遷甘肅移民2400戶,並抽掉部分老兵軍墾,這才逐漸讓敦煌恢復了一點生機。
由此可見,明嘉靖朝一直到康熙時期,敦煌這裏基本上就是廢墟了,毫無城市建設只有零散的牧民聚集。
到最後清朝想要在這裏恢復行政統治都得從內地遷徙移民,可見這二百多年敦煌被破壞成了什麼樣子。
坐在駱駝背上的尚泰王,將整個敦煌變遷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