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 第279章 平倭(卅三)三方三心
大明這邊高閣老穩坐釣魚台,遠遠地佈局和掌控着這場事關整個東北亞的戰事進展,然而作為他手中棋子之一卻不自知的朝鮮,那可就沒有這種淡定了。
當和談破裂、冊封失敗的消息傳回朝鮮,朝鮮王李昖十分惶恐,當着滿朝文武的面大驚失色:「怎麼會這樣?預計何時?多大規模?不對不對,現在應該馬上向大明求援!寡人早就說過不能讓倭寇就那樣回去,可大明就是不聽,非要跟他們議和,到頭來怎樣?反倒是被小西行長那廝給騙了!寡人不是好戰之人,也希望戰爭能提早結束,但結果倭寇卻又要入侵。」
領議政柳成龍勸道:「殿下,不需要如此失落。我們也是時刻準備,至少不會再像壬辰年那樣手足無措,請您務必堅定聖心。」
李昖對此說表示肯定,但其實心中仍然非常恐懼,希望此次不會讓他再次被迫播遷,柳成龍好言安慰之後,便立即召開備邊會議。
會議上伊斗壽說道:「我認為這反而是好事,是可以百倍償還之前受辱於倭寇的機會。應該馬上全軍進發下三道,先奪回釜山,全殲當地倭寇,讓倭寇從此以後再也無法踏入我領土一步!」
兵曹判書李德馨則認為伊斗壽所言為免過於輕率:「判府使稍安勿躁,我們又何嘗沒有復仇之意,但倭寇也比如會在準備萬全之後再來入侵, 還是要沉着冷靜對待此事。」
中樞府事鄭琢深表贊同,也認為應準備萬全不可輕率冒進:「正是如此, 眼下如果全軍南下, 其中若有閃失, 朝鮮便將因此萬劫不復。」
伊斗壽宣稱其本意是在倭寇登陸列陣之前消滅日軍,並無冒進之意。李恆福表示附議, 右議政李元翼亦提議由李舜臣率領水軍於海上禦敵,由朝鮮與大明的陸軍駐守下三道隨時策應,如此可保無虞。
左議政金應南同樣贊成先發制人, 他道:「壬辰年是因我們防備鬆懈,一盤散沙,才被倭寇利用,以至於戰爭爆發之初一敗塗地。而現在不僅是官軍,就連明軍的軍糧也早已備好, 大量囤積於平壤, 我軍將士們日夜訓練, 再與我軍決戰已經大可一試。」
誰知領議政柳成龍卻道:「各位似乎都想得太輕鬆了, 那倭寇怎麼會想不到我們必作防備?倭寇之前只經歷了兩種困難,缺糧及海戰, 因此才有瘋狂攻擊全羅道,以及車輪戰李舜臣的行動。
諸位知道關鍵在何處了麼?我若是倭寇,要是找不到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便絕對不會再次貿然入侵。」
眾人聽後皆恍然大悟,鄭琢想起之前晉州之戰, 不禁冷汗直流:「李舜臣自然是不會輕易被倭寇擊敗,但若倭寇登陸成功,再次攻打全羅道的話,那就很難防備了。
上次晉州城破, 倭寇湧入, 全羅道便朝不保夕, 此次倭寇的重心必然仍在全羅道, 這實在令人擔憂。」
因朝鮮義軍經過一連串實踐,對朝廷已經極為失望, 迄今近乎銷聲匿跡,柳成龍也心憂此次全羅道難保,只得提議道:「為今之計只有堅壁清野,據險積蓄。雖說要努力阻擊倭寇登岸,但一旦倭寇突破防禦攻向全羅,那就只能按這個方略辦了。」眾人贊同。
會開到此時便告結束,但這其實頗有詭異之處,即所有這些朝鮮大臣似乎都儘量避免提及明軍,也似乎未曾思考如何與明軍配合作戰一般。
其實不是他們忘記了明軍的存在,而是當前的現實就是明軍幾乎不存在!
這似乎很奇怪,雖然李如松的遼東軍半年前就撤了個乾乾淨淨,只留下人數不多的南軍還在朝鮮,但畢竟明軍方面早已換帥,按照大明朝廷的調動計劃,新任平倭提督麻貴手中應該會有高達十萬的精銳大軍才對,可這些人如今在哪呢?
事實上,麻貴本人還在丹東,一步都未曾踏入朝鮮。甚至從他當前的動向來看,好像也沒有打算南下的意思,就仿佛完全寄希望於和談成功,可以不必南下了一般。
他目前在幹什麼?在召見女真各部及嫩科爾沁部首領,打着的旗號是「組建援朝聯軍」。
之前已經說過,朝鮮是拒絕女真人南下「支援」的,他們只肯接受大明的救援,原因就是擔心這些女真蠻夷靠不住,一來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禍害百姓,二來也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到時候仗沒怎麼打,反倒最後賴着不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