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脊樑 第二〇三章 捉襟見肘(求訂閱)
兩天之後,鄭毅命令一團一營留守老營盤關隘,繼續對萬安與泰和方向進行監視,其餘將士攜帶大批戰利品返回興國縣城。
得知教導師將士獲勝歸來,三萬餘民眾湧出城北,簞食壺漿,夾道歡迎。
通過土地改革運動獲得田地、耕牛、農具和種子的鄉親們,已經把教導師當成了自己的子弟兵,成立半個月的興國縣工農革命政府終於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政治宣傳、農業生產、戶籍登記、軍事訓練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逐漸走上正軌。
在興國縣革命政府和地方黨組織的強烈要求下,教導師迅速召開黨委會,挑選四十五名傷愈歸隊的基層骨幹轉入地方黨委和政府,擔任地方保衛部門的領導工作,並拿出五萬現大洋支援地方建設,大力扶持縣城周邊的貧苦家庭養豬養羊,發展副業。
興國縣革命政府在得到大量援助資金後,迅速組建木材廠、磚瓦廠、農具廠、紡織廠等公有制企業,並在城南瀕臨碼頭的空地上興建起一座農貿市場。
教導師師部還派出一個連的老兵和政治幹部,幫助縣政府訓練一千二百人的赤衛隊,慷慨地將繳獲的八百支莫辛納甘步槍、三百支漢陽步槍、六挺勃朗寧輕機槍和一百二十支國內仿製的駁殼槍送給興國縣政府,用以裝備一千二百人的赤衛隊,保衛新生的革命政權。
鄭毅的師部也搬出城中條件最好的縣衙大院,遷入城南一河之隔的大聖寺,從當地民眾手中購買了十六艘木船,在河面上架起一條浮橋以方便通行。
連續一周的忙碌過後,教導師各部進入相對輕鬆的休整期,盤踞贛州、萬安和吉安的民黨軍隊始終不敢向興國和寧都發起攻擊。
根據最新獲得的情報,滇軍守備師長朱士桂率領七百餘名殘兵敗將逃回吉安之後,立即將一千二百人的吉安保安團補充到自己的守備師中,以每人十個大洋的安家費,緊急徵募一千五百餘本地壯丁組建地方保安部隊,並對吉安城實施軍事管制。
吉安周邊十公里的各大碼頭、渡口和陸上交通要道均已設置哨卡,對來往船隻、商隊和人員進行嚴密檢查。
滇軍獨立第一旅仍舊盤踞在萬安縣城,每日均派出小股精幹部隊對各個方向展開偵察警戒,沒有因為教導師的撤離而稍有鬆懈。
鄭毅和李昭、王虎臣等人商量過後,命令特務連和各團警通連停止對贛州和萬安之敵展開騷擾,全師各部抓緊時間進行調整,補充兵員,總結經驗,尋找差距。
段煨的第三團歷經三個月的緊張訓練,經過師部的嚴格考核終於正式成軍,在政委李昭的率領下開赴寧都接管城防。
陳敏先的第四團經過補充,已經擁有一千七百餘名興國籍新兵,該團把寧都的防務交給段煨率領的第三團,立即返回北面的東華山根據地,展開為期半年的軍事基礎訓練。
重新組建的教導團迅速搭起了框架。
由全師軍事五項大比武的優勝者組成的警衛一連劃歸教導團,二十餘名榮立戰功的基層連排長和兩百餘名仍在養傷的傷員一併劃入了教導團。
由寧都開來的一千二百新兵和八百名興國籍新兵組成五個新兵營,在團長兼政治委員董宗卓和兩百餘名各級軍官率領下,開往北面莽莽大山中的城崗基地,進行為期半年的軍事基礎訓練。
由此,教導師的兵力增加到了五個團又三個營共八千五百餘官兵,但在半年之內,能夠拉上戰場的只有李連山的第一團、趙景庭的第二團和駐紮寧都的段煨第三團,以及得到充實的師屬警衛營和新組建的工兵營。
教導師作戰兵力勉強達到五千人,而這五千將士中,還有新補充的兩千餘人是從未上過戰場的新兵。
因此,各團營都在利用難得的休整時間日夜練兵,第二批宣誓入黨的五百名基層官兵成了大練兵的軍事骨幹,每日的糧食和肉類消耗也隨之成倍增加。
好在攻打寧都、威逼泰和的兩場戰鬥均獲得大量的物資繳獲,尚能滿足全師八千五百將士半年的供給。
但是,庫存的武器裝備已經消耗一空。
為了減輕後勤負擔,便於彈藥補充,教導師只留下七點九二口徑的步槍、輕重機槍和六點五口徑的日本三八步槍,繳獲的大批俄制步槍和陳舊的漢陽步槍全部送給興國和寧都兩縣日益壯大的赤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