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最強人生 第1175章 譚斌的疑惑
華京,星華書店總部。
自從幾十年前立國開始,華國的所有部門、國有公司,總部幾乎都是在華京。
之所以說是幾乎,是因為華國人民銀行總部在滬海,這就代表着滬海的金融中心作用,連華京都沒辦法取代。
除此之外,倒是沒有什麼城市能在各個方面和華京比較了。
事實上,華國稱呼一線城市,一般都是北上廣,最後的那個「深」,也就是好事者加上去的而已,在國家城市發展的序列裏面,南灣還遠遠比不上前面三大城市。
而粵州也多虧了它上千年的對東南亞對歐美的貿易,特別是清末時代承擔了幾乎三分之二個華國對外貿易的重任……嗯,剩下的三分之一在滬海。
作為影響力囊括整個華國的國營連鎖書店,星華書店和其它的國有部門,比如說供銷社、百貨公司、糧站等等一樣,觸角到了縣一級,有些時候,大一點的鄉鎮,也有他們的書店。
這就造成了無論是賣什麼文化產品,書、音樂磁帶、詞典、筆墨……等等,甚至包括年畫、掛曆,都以星華書店賣得最好、賣得最多。
沒辦法,這就是壟斷企業的最大優勢了。
再加上華國人從古至今都有着敬畏皇權、公權的習慣,覺得公家的東西肯定是最好的,那自然而然就會在這裏購買。
這樣的現象,在農村是尤為突出。
城市裏就有點不一樣了。
越是大的城市,現在的經濟模式就是越來越多種多樣。
畢竟人們的文化程度高,改.革開.放的試點也基本上都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所以許多本不符合現在規定的一些生意買賣出現了,城市裏的管理者們,也通常不會去管,只要不鬧出事情來,那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而且大城市裏面的人,心眼兒也多,腦袋瓜子也靈活,見識也多一些,因此他們做起各種生意,也不怕什麼,反正什麼都沒有,全部失去了又有什麼關係?
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只是做小敲小打的,最多也就是挑着擔子、推着車子,打游擊的做點什麼買賣。
這麼過了三四年的時間,隨着個體經濟逐漸的萌芽,街面上的租賃店鋪來做買賣的,就越來越多了。
因為覺得很新鮮,賣的東西又挺多,而且態度比百貨商場、供銷社又好,於是他們的生意做得還是挺紅火的。
說起來有些奇怪。
雖然看到這些人……嗯,這些個體戶們,賺錢賺得很開心,比起上班的要多多了,但是幾乎沒有什麼工廠裏面、單位裏面的人辭職出來做生意的。
即便是他們每個月也就是五六十、七八十塊的收入,但他們始終覺得,這種安穩的有保障的踏實的工作,最讓人放心,因為什麼都是工廠或者單位管了,你根本不用多操心。
比如說星華書店,就是這麼一個龐大的集體企業,手下的員工高達數萬人,坐上總經理(x委x記)位置的人,當然就是大權在握,一言決定底下員工們的生死。
當然了,譚斌也不可能如同電視劇裏面那樣的為所欲為。
這個在七八十年代,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因為此時國有經濟還是社會經濟的主體,根本沒有開除工人、員工的一套,人家許多人都是爺爺在這裏幹了,父親接着干,父親幹完了自己又頂班,所以許多人都有根基,你批評他們幾句還可以,要是想幹什麼,遇到脾氣暴躁一點的,直接就能打人——反正最多你把我調到其它地方去,我還是星華書店的人。
遇到這樣的二愣子,誰都發懵。
要是在九十年代,這就不一樣了,用改制什麼的藉口,讓這些人下崗,這可是一個極大的威懾武器,許多當時的廠長、總經理什麼的,就靠着這一招,睡了不少的美.女,貪了不少的錢財。
譚斌掌控整個星華書店,靠的當然不是蠻幹,而是靠的自己的本事。
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慢慢的進行各種各樣的改.革,讓星華書店掙的錢一天比一天多,給單位職工發的福利也是非常好,領先了許多系統的人,弄得許多外面單位的人都想調入星華書店,這就讓星華書店系統的人走在外面,都是昂首挺胸的。
所以這也造成了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