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的尋寶之旅 第五百三十二章 神奇技藝
這當然是一件好東西!
「如果我沒看錯,這件應該是晉國太師為他妻子仲姜所作的盤。
聽到張楠的話,關興權上前也仔細看了看那個盤子,然後問道:「這上頭哪有晉國的標識?」
關老大對古董已經不是什麼初哥,明白想單靠那幾十個銘文就判斷這件器物的出處,要麼是瞎猜,要麼這阿楠之前就知道點什麼。
張楠笑了笑,道:「銘文里的大師應該就是太師,榮耀位極人臣。這個盤子的圖案有點像類似晉省已有的一些出土文物圖案,而且這些金文也是春秋早起晉國的風格。
最重要的是這個仲姜,我記得好像有篇考古論文裏考證過這個女人,她似乎也被稱作芮姜,丈夫就是個晉國太師。」
關興權沒刨根問底是什麼文章,沒必要,其實就算問了張楠也答不出來:忘了。
既然有出處,那就八-九不離十的錯不了。
這個「子仲姜盤」最有特色的就是盤內能在平面旋轉的十一個小動物構思奇特,從考古學上而言就是對於華夏春秋早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
這會張楠就在紅木案几上仔細看銅盤,老半天后又道:「很神奇的技藝,這個盤子應該用了分鑄技術,可是要在盤底層中嵌進這些動物細小的底軸,並且還要垂直保證不被卡住,讓每隻動物作360度旋轉,難!」
說着把上頭11個小動物都轉了轉,都還挺靈活。讓古玩行夥計拿來一小桶清水,小心的倒入銅盆時,在水流的衝擊下,11個小動物都速度不一的轉動起來。
很好玩,那個仲姜一定很喜歡這件丈夫送她的禮物:不僅貴重,還很好玩。
把水倒掉,擦乾,11個小動物底部同銅盤連接處也沒什麼水流出來,很精緻的工藝、巧妙的構思!
張楠不得不感嘆道:「照理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在合范澆灌銅液的時候,盤與軸接觸的地方應該僅能容納一層非常薄的泥料,在銅液高溫澆鑄時要泥料不脫落、盤底又不能滲漏,太難了!
鑄造技藝高超,非常高超!」
可問題又出來了:真的是底軸連在小動物上,嵌入盤裏嗎?
如果底軸是嵌入盤中,那底軸和盤之間必然有間隙,盤中之水會流入底盤的夾層中,很難流出。
底軸嵌入盤中,那底盤中必有夾層;要做夾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兩個面焊接了,但是張楠翻來覆去看來半天,根本就沒有發現這盤子上頭有任何焊接痕跡。
所以呢,怪哉!
好吧,這華夏先民的很多傳奇技藝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包括這種「應該存在銅盤上的焊接技術」。
張楠上輩子見過的那個朋友擁有的戰國早期楚國青銅豆上其實就有類似問題:從上部碗口的內壁看有一大片後補的焊接痕跡,青銅融化的波紋型痕跡足足有個五六十平方厘米,有可能是第一次鑄造時模具出現了問題。
但因為通體螭龍文的模具製作不易,工匠們沒有徹底返工,而是將有缺陷的那一部分給修補了一下了事。
但從外側看,壓根兒就沒有一絲一毫的後補痕跡!
螭龍文圖案無比流暢,也沒有任何打磨的痕跡,讓人實在想不通當初的工匠是如何操作的!
沒多久金文博就回來了,貨款已經交給那個陳方,這邊馬老闆的店裏還有些貨色,但不是價格高就是對張楠而言沒多大意思。
清代後期的官窯瓷有個幾十件,但也不是什麼精品;廣瓷更多,也就看個熱鬧:這類磁器,自從自個抄了幾回滬上的文物商店和京城琉璃廠之後,張楠已經提不起什麼興趣。
從私人收藏清代官窯磁器精品的數量上來說,自個這會就已經是妥妥的世界第一!
更不用說還有個翁葉銘這會就霸佔着潘家園,順便盯着琉璃廠和整個京城的古玩圈子,雖然一定程度上抬高了那裏的精品古玩價格,但卻能一直源源不斷的為自己擴充着已經很誇張的藏品寶庫。
如今京城圈子裏都在傳一句話:有好貨想賣好價錢,找翁爺!
年紀輕輕就是爺,這是因為圈裏的京城爺們講究:財大氣粗後台硬、背後有人旁有靠山、辦事豪爽價格公道、家住前清貝勒府,妥妥的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