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稱雄 第502章 新科舉
更新:09-05 14:34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軍事小說
科舉的目的是什麼?
取士,也就是選拔官吏,其實只是選拔官員,科舉考出來的人基本不會去做吏員。而官員選拔,卻正是國家管理中極重要的一環。畢竟不論什麼樣的國家制度,終歸還是需要官員來施行。
自隋開創科舉,到了明朝時,已是鼎盛時期。明朝也是各朝中對科舉最為高度重視的,科舉的方法之嚴密也過了以往歷代。
到了如今,科舉的鼎盛,也造就了明代龐大的讀人群體。
天下此時擁有秀才功名者,就有六十餘萬人,擁有舉人功名者,也有兩萬餘人。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而要成為一個秀才,得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道難關,才能進學成為一名秀才。
而天下秀才居然有六十餘萬,可想而知,此時讀識字的人該有多少。
而秀才想成為舉人,更難。得通過省提學官舉行的歲考和科考,才能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然後參加鄉試,考取舉人。鄉試的錄取率大約三十取一。考中舉人,再進京參加會試,最後還要通過殿試,才能真正成為進士。
不過明代的科舉不同於唐宋時期,唐時主要考貼經墨義,宋朝主考策問。而到了明朝,鄉試、會試頭場都考八股文。
能否考中,都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
什麼是八股文?八股文就是以四、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既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還得有一定的程式,字數又還有限制,句法還要求對偶。
八股文就是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有六段。
在這種考試制度下,無數的讀人都把畢生的精力用於研究八股文。
而在劉鈞看來,八股文更像是一個文字遊戲。?他比做詩填詞,要求更多。而這種選出來的八股高手,對於管理國家。治理地方,有什麼作用幫助嗎?
劉鈞覺得沒什麼幫助。
官員需要的是哪些能力?
劉鈞認為是領導能力和執行能力。需要的是他們的品德操守,以及個人業務能力。
讀聖賢經典,固然能提升品德操守。但業務能力也得強。明末之時東林黨等自認為君子的那些官員,他們少部份人有節操,大部份人道貌岸然,至於個人業務能力更是幾近於無。
當官需要哪些業務能力?
當官得有文化有知識,連字都不識的人當不了官。沒見識少閱歷。而且這個有知識,還不能僅是熟讀四五經就行。你還得有專業的知識,不會熟通經典,你也還得懂得些數學,知道些地理、天氣,甚至懂些管理,明白些人際關係、公關廣告等這些知識。
還得有組織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判斷力和用人能力等。
而科舉出來的許多官員,往往最缺的就是這些。
用這樣一群人來管理天下,劉鈞覺得很憂傷。
這就好比用一群呆子去指揮軍隊做戰一樣,一竅不通。只會亂拍腦袋,結果不吃敗仗都不可能。
劉鈞的軍隊為何能戰無不勝?拋開裝備和訓練不說,楚軍從來不用外行指導內行是個關鍵。
袁繼咸也是科舉出身的,他對於科舉制度是很維護的,聽說皇帝想要改革科舉,很是擔憂。
看着他那憂心忡忡,欲言又止的樣子,劉鈞不由的搖頭笑了笑。
「元輔你了不必太擔憂,我也很明白科舉的重大意義,實行了千年的取士制度。一度改革,必然會觸及無數人利益,尤其眼下還是多事之秋,不能一棒子把天下讀人都惹怒了。」
天下的讀人有多少。怎麼也有百萬。
若是把識字的都算上,估計得有千萬。
不論是高門大戶還是寒門子弟,無數的人都在盯着科舉這條路呢,千軍萬馬都想要擠獨木橋。
劉鈞若敢突然把這橋拆了,那真是引天下讀人眾怒了。
「朕也知道飯要一口口吃,但有些事情卻得早做考慮謀劃。這一次的科舉還是照以往形式進行。但我也希望有些小小改革,算是探探路。不如就從取消八股策問,改為貼經墨義加策問如何?」劉鈞問袁繼咸。
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各朝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