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鷹旗下 164、歐洲劇場
更新:09-05 06:32 作者:準噶爾刀王 分類:軍事小說
秋雨霏霏,這個秋天,盎格魯撒克遜兄弟們的日子越發顯得難過。
在遠東,軸心國聯軍已經打到了日本本土,而俄國戰線,軸心國聯盟已經把蘇俄紅軍趕出了烏克蘭、頓河、白俄羅斯和愛沙尼亞。在東方戰線,中國國防軍逼近他們西西伯利亞的油田產地,正在圍攻鄂木斯克,並且毫無阻滯地在向中亞腹地推進,意圖與德、奧和高加索聯軍在中亞會師。
隨着批量建造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開始陸續服役,美國海軍的力量在逐漸增強,但讓英國人更感到絕望的是,德國方面高調進行的「h級超級戰列艦」入役儀式。
在時隔30年後,歐洲爭霸的戰火重燃,做為新興海上霸主的德國海軍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現出他們超人一等的強大實力,顯示出對皇家海軍完全壓倒性的海上優勢。在戰爭催化劑作用下,海上的霸主正悄然發生着轉變。但在戰列艦即將退出歷史舞台、航空母艦正逐漸顯露王者氣質的時代背景下,新銳戰列艦的服役仍然能夠起到震懾人心的效果。
經過三年多的建造,作為德國海軍z計劃的一部分,h級戰列艦h39「沙恩霍斯特」號和h40「格柰森瑙」號已經分別於這個秋天先後服役,隨着這兩艘標準排水量55000噸,裝備了12門410毫米主炮的強大戰艦的加入,必將讓德國海軍的實力邁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實際上,更讓英國人恐懼的是根據四艘「h級」戰列艦建造計劃所改變的四艘排水量55000噸的超級航空母艦也將陸續服役。
戰爭進行到現在,正在轉變成全面比拼國力的消耗階段。
論戰爭潛力,做為這個世界上最大工業國家的美國無疑是最強大的,隨着整個國民經濟調整為戰時狀態的完成,美國的鋼鐵產量暴增,每年超過7000萬噸,是德國的兩倍,而做為軍事工業基礎的機床保有量為230萬台。也遠高於德國的160萬台。可惜,這場戰爭並不僅僅是美德爭霸,作為軸心國成員的奧匈和中國兩國則很好地彌補了德國人的戰略短板。奧匈帝國每年2100萬的鋼鐵產量和110萬台的機床保有量則正好補充了德國工業能力不足的弱點,特別是飛機工業。藉助於匈牙利豐富的鋁礬土資源,奧匈帝國每年的鋁產量高達28萬噸,正好解決了德國鋁資源不足的弱點。而且隨着布科維納、羅馬尼亞、利比亞、中東和高加索地區等油田的進一步開發,軸心國控制地區每年的石油產量超過了6000萬噸,足以應付戰爭中的巨大消耗。而中國人的加入為軸心國集團提供了豐富的兵員和勞動力資源。使得軸心國集團無需再為兵員和勞動力不足而發愁。
由於在戰爭初期就迅速擊潰英國控制了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控制了一半非洲資源的軸心國集團能夠獲得大量軍事工業急需的稀有金屬資源,隨着戰爭進程的發展,軸心國集團已經逐漸掌控了歐亞和非洲大陸,整個戰爭逐漸演變成大陸國家對抗美英海洋國家的格局。
1942年成了整個戰爭的轉折點,隨着軸心國集團的全面反攻,日本快要完了,而俄國人則四面楚歌,被打回了原形,形勢岌岌可危。
英國人的實力在恢復。在美國的全力支援下,他們在加拿大建立起了所謂的「第二工業」,整個加拿大的鋼鐵產量迅速增加到了每年1200萬噸,加之蒙特利爾、布法羅、多倫多、桑德貝和西海岸維多利亞幾大造船中心的形成,英國人逐漸恢復了部分造船能力。
由於一直無法取得英倫三島上空的制空權,德奧兩國對英國的大規模轟炸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在英國人把軍工企業逐漸搬離英格蘭東南部後,雙方就一直處於僵持狀態。
在軸心國集團「首先迫使蘇俄退出戰爭」總體戰略確定後,英國所受到了壓力驟然減輕了許多。但隨着秋雨季節到來,在俄國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後。軸心國聯軍停止了進攻,又隨之把戰略重心調整到了大西洋戰場。
由於奧匈海軍把超過一半的海軍力量派往了遠東,駐守直布羅陀的奧意艦隊實力有所削弱,加之自從軸心國聯軍在東線發動反攻以來。超過一半的空中力量被調往蘇俄戰場,英國本土的壓力頓時減輕了不少。但軸心國海軍依然緊緊扼守着大西洋航運線,對英國實行嚴密的海上封鎖。隨着美國海軍實力增強,北大西洋海上封鎖線的情況令人擔憂——在美英大西洋艦隊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