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小官流放記 第五十六章:山海關欽差遭冷眼
八月十七日,王之正領聖旨,拜別魏忠賢,並率領一百名鐵騎,開赴遼東而去。
bj距離山海關很近,不到七百里地,因為不是急行軍,所以車隊行進速度也很慢,從bj跑到山海關,用了十天時間。
王之正帶着兩個貼身小跟班周成、周功,路上行軍,一直由倆人照顧生活。
王之正第一次去遼東,這次來也有散心的目的,京城雖然繁花似錦,可是時間久了,整天勾心鬥角,不免心神煩悶,現在有機會出關(註:指出山海關),當然是興致勃勃。一路上行軍,王之正也沒有乘車而是騎馬,周成,周功在左右兩側護衛,一百名鐵騎盔甲鮮明,威風凜凜的在後邊跟隨。
到了八月二十七,一行人來到了山海關。
遼東經略王之臣駐守山海關,遼東巡撫袁崇煥駐防寧遠城,遼東總兵趙率教駐防錦州。
為防止像當年熊廷弼,王化貞那樣出現經撫不和,所以經略和巡撫各據一城,相互呼應。
錦州的駐防將領,是平遼總兵趙率教,趙率教是遼東最高級別的武官,掌管着遼東所有兵馬。
從山海關到寧遠再到錦州,是一條狹長的走廊,也是關在抵擋後金入侵的屏障,名曰「關寧錦防線」。遼東巡撫袁崇煥投入全部精力,經營這條「關寧錦防線」,為了這條防線,朝廷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更離不開背後站着的大明王朝大管家魏忠賢的默默支持。所以袁崇煥為魏忠賢建生祠,一半出於朝廷風氣,一半出於真心實意。
八月二十七日,王之正一行來到了山海關。首先拜訪駐守山海關的遼東領略王之臣。
王之正騎在戰馬上,仰頭望了望山海關。
這座雄關是明代初期開國將領徐達修築,巍峨雄壯,氣吞風雲,背山面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阻擋金人入侵的最後屏障。
王之正看着山海關,低聲讚嘆道:「這座雄關,真不知道親眼目睹了多少廝殺,風雲啊!」
到了關城門頭,守衛將領看到有一直威武的大明禁衛軍戰馬奔騰而來,趕緊匯報遼東經略王之臣。王之臣早已接到八百里加急,知道欽差王之正來了,抓緊來到關牆站立迎接。
王之臣是王之正的族兄,還沒有出五福,跟王之正是同一個高祖父。
因為崇國公一直傳位於嫡子,王之臣的曾祖父是庶出,後來到了sx潼關為官,所以王之臣是在潼關出生的,與在bj崇國公府成長的王之正並不熟識。
王之臣比王之正大二十五歲,今年已經五十二歲了。
王之臣把王之正迎接進了遼東領略府,進了府,王之正笑着對王之臣說:「兄長,我此次奉命出使建州,為努爾哈赤弔喪,第一步就得過了你這天下第一關,哈哈哈哈。」說罷仰天大笑。
王之臣撫着花白的鬍鬚笑道:「我這天下第一關,那是為建州逆賊所設,如今欽差大人來了,那還是要趕緊夾道歡迎才是!」
兄弟倆開了兩句玩笑話,王之臣笑問王之正:「國公爺(指崇國公)近來身體可康泰?」王之正點點頭:「家父身體安康,只是與同齡的兄長您比起來,兄長略勝一籌。」
王之臣聲音洪亮,中氣十足的說:「我也是因為來到這塞外,經常與建州廝殺搏鬥,才落得個好筋骨。老夫我本身是進士出身,官做着做着,就做成了半個武將。」
王之正笑着說:「昔日大唐布衣宰相李泌,我朝心學聖人王守仁,不都是文人出身,做着武將的生意,而且還都名垂史冊了呢!」
寒暄完畢,王之正把聖旨掏出來,放在手中搖了搖說:「咱們兄弟倆就不拘泥於俗禮了,我就不念了,你也不用焚香擺岸,跪接聖旨了,你自己看吧。」
王之臣雙手捧過聖旨,小心翼翼打開,一目十行看完,然後又小心翼翼合上:「好,我馬上安排人籌辦。」
然後王之正吩咐準備了一桌接風酒宴,然後喊來了手下的文武官僚十幾名。
酒席之間,觥籌交錯,王之正端着酒杯說:「現在有九千歲執政,掌舵國家,國家形勢大好,我們守衛前線的疆臣,也是不負九千歲的重託,如今擊斃努酋,抵禦金寇,取得大劫,可謂是舉朝上下,同心同德,王某敬各位一杯,祝我大明國運綿長,天下太平。」
諸官僚看見王之正那副趾高氣昂的樣子,雖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