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謀天下 819君臣對
其餘五詔: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自從被李弘命令蒙舍詔,也就是南詔王細奴邏召到太和城後,李弘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召見這五詔。
這也讓細奴邏一直擔心的,李弘會不會在他們六詔和談之前,率先召見五詔王,從而達到分化六詔擔憂完全消除了。
細奴邏很害怕李弘會在五詔到達太和城後,被李弘一一召見,如此一來,其他五詔之中,必然很有可能出現為了各自部落的利益,從而投靠太子的人。
或是為了自己部落的利益,或是為了能夠對他取而代之,成為六詔之主,總之,六詔之間相互猜疑、彼此暗鬥,在李弘到來後,是不可能團結一致對外的。
而李弘卻並沒有利用這個機會來達到分化六詔的目的,反而是在五詔來齊後,命令他們六詔率先開始自家事情的和談,甚至連他們的和談都沒有參加,選擇了避嫌。
這讓細奴邏的內心立刻變得飄飄然起來,開始覺得李弘跟大唐王朝如此安排,說明他們在六詔之中,最為看重的還是自己的南詔。
如此一來,也讓細奴邏在與其他五詔關於部落統領的問題上,再一次增加了信心跟底氣,甚至在六詔和談上,細奴邏又恢復了往常的囂張跋扈,對於不苟同他為六詔統領的部落,一概都是沒有好臉色,甚至借着李弘的名義,對他們加以威脅、恐嚇。
「殿下您如此放心他們自己內部談判,就不怕他們團結起來跟您做對?這些化外夷民,可從來都不是好相處的,特別是對於外來力量的干涉,他們向來能夠做到不顧自身利益,立刻達成共識,擰成一股繩對抗外來力量。」劉延佑替李弘斟着茶,後花園的微風帶着花香徐徐吹過,加上頭頂不過咫尺的白雲,頗有一番人間仙境的意境。
「話倒是沒錯,化外夷民之所以是化外夷民的問題又出現在哪裏?」李弘結果劉延佑遞過來的茶水,花孟、獵豹、驚蟄、芒種四人則是分站在亭台的四個方位,警惕着不讓他人靠近此處。
「這……之所以是化外夷民,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我大唐的禮、德等,以至於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約束他們的日常行為,形成了如同安西牧族一樣,只靠手裏的武力來解決問題。」劉延佑實在沒辦法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只好把自己這幾年能夠總結出來的說了一些。
「不錯,誰手裏的刀子鋒利,誰就是老大,那麼我大唐的橫刀不比他們鋒利?為什麼我們卻一直成不了這裏真正的統治者?為什麼一直都是他們依附我們,時刻都有反出的可能性呢?他們之間的爭鬥需要的是武力,與我大唐斗,我們要給他們的一半是武力,一半便是我們的王權思想。化外夷民之所以為化外夷民,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把我們的華夏文化傳播到這裏來,長安城的那些儒學大賢,又怎麼會來這裏傳播他們的學說?
他們從骨子裏看不起化外夷民是為一,再者就是他們早已經被皇家慣壞了,捨不得離開長安城的溫柔鄉來這裏為名為利,因為他們的名利早就已經被他們的先祖掙夠了,他們只要守着他們的家傳學說,讓他們的子嗣後代延續下去就好了,已經名利雙收近千年了,哪還會為了更大的名與利辛苦奔波,辛苦遊說、受學呢?
至於我大唐江山是開疆擴土還是為民造福,跟他們關係大嗎?他們只要在朝堂之上,揣摩着帝王的心思,在帝王需要的時候,順着帝王的心思說上幾句話,而後在中原等着士子們為求學問而找上來門來後,篩選一些聰明之輩灌之以學說,就算是完成了他們祖上的任務了,哪還會真為皇家着想?
要是真為皇家着想啊,他們就應該跟着前隋、前晉或是大漢朝一同滅亡了!但前隋、大漢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河流中,唯獨他們卻依然能夠活躍在皇權的身邊,這是為什麼?說是牆頭草是有些侮辱他們了,但他們手裏到底掌握着什麼,能夠讓朝代在歷史的長河中更迭換代,他們卻依然無事兒呢?」
李弘看着眉頭又一次緊皺,思索着自己的話語卻說不出話來的劉延佑,繼續輕鬆的說道:「因為他們手裏掌握着連皇家也缺少的皇權學說,所以皇家需要他們的學說來鞏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開國君主有幾個是學究天人一樣的大才?還不都是從戰場上打下了江山社稷?就是我大唐,不也是如此?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社稷難,不就是在江山社稷到手後,無所適從的不知道該如何管理?所以這個時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