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窺光 第59章 中亞及中東文明概述
更新:11-27 07:57 作者:江楓客棧 分類:軍事小說
在一個資源缺乏、生產力低下、沒有平等、正義和自由的社會裏,大多數人一定都過着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他們內心都經受着難以想像的摧殘!因此脫離氏族管制,向外自由發展,成為無數人的夢想和追求,因為只有這樣做,他們才能擺脫母系氏族統治階層的奴役、犧牲、壓迫和剝削,正因為人生如此悲慘,古人常言「人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如紙薄應有不屈之心」!
因此加入大遷徙,去遠方發展,開拓未來成為大多數古人自覺自愿的發自內心的行為,追求平等、正義、自由和快樂的夢想,加速了人類大遷徙的歷史進程!
大約在距今2.5萬年左右,古越民族在四川、青藏高原東北部、松潘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區發展成熟後,古越民族在該地以當地土著人融合發展成氐族、羌族等農牧民族。為了開拓更多的農田和牧場,氐族與羌族等遊牧民族經過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地區、河西走廊地區向西遷徙。隨後,他們逐步進入新疆羅布泊地區建立若羌(在古越語中,若
uo/luo是飛鳥的意思,羌qia
g強者、戰士、戰神的意思,因此若羌有意是「神鷹」,羌族的圖騰就是神鷹)、樓蘭等西域古國。同時,氐羌民族進入北疆天山地區、阿勒泰(在古越語中,阿a是尊稱者的前綴詞,勒le是兒子的意思;泰tai是太祖母的意思,因此阿勒泰的本意是「尊貴的老王爺之地」,在母系氏族社會裏太祖母的兒子確實非常珍貴!)等地區,並在此地逐步形成深刻影響中亞地區的農牧文明即阿爾泰文明及阿爾泰語。
氐羌民族在新疆地區與當地白種人土著人融合,發展成回鶻族(在古越語中,回hui是聚會、趕集的意思;鶻、胡hu是不清楚、模糊、糊塗的意思,回鶻的本意應該是「莫名其妙的聚會」,用回鶻來稱呼一群人,說明這群人喜歡聚會舉行各種活動,但是操古越語的氐羌人有搞不清他們聚會的目的和意義,因此有了這個稱呼)、粟特族(在古越語中,冰雪融化而成的水為粟、蜀、蘇su;特te是男性、男人等意思,粟特的意思是「居住在水邊的父族部落」)等混血民族,最終回鶻族發展為現代的維吾爾族,粟特族發展為現代的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中亞民族。
古越文明中亞文明即阿爾泰文明的母體,中國新疆地區及中亞地區保留着很多古越文明的習俗和語言,這裏的人民從古至今都種植水稻、小麥、青稞等農作物,飼養牛、驢、羊、豬、狗、雞、鵝等禽畜,而且定居民和遊牧民都會使用火,都會冶煉金屬,會製作陶器、木器、骨器、石器和金屬工具等。
使用火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農耕民族是最早使用火的民族,食用燒烤、蒸煮的食物能夠減少病毒入侵,同時曾經食物在體內的消耗,提高人體對食物營養成分的攝取,增強健康,提高壽命和人口生育。同時,使用火使人類掌握制陶、冶煉、燒炭及火加工等技術,人類的化學等科學實驗,以及製造業奠定了技術基礎。
目前世界上最喜歡用火的民族只有中國人,中國人不吃生冷食物,食物必須經過火加工,火鍋是中國人的獨愛,中國人一年四季只喝熱水,這是中國人從古至今養成的生活習慣。但是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民族,並沒有中國人這樣飲食習慣,他們喜歡吃生血生肉,一年四季都喝冷水,他們討厭火,對火有莫名其妙的恐懼感;新移民會建築木石結構的房屋,他們的生產及生活方式及習俗於古越人非常相似,在遠古時代生產技術和生活經驗都是民族專利,它們不可能傳給沒有絲毫關係的異族。
目前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阿爾泰語與古越語在發音方式、詞彙和語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兩種語言存在近親關係。如古越語和阿爾泰語,稱呼普通人都是「me
」;孩子的稱呼都是「勒le」;對火的稱呼都是fai
或者fi
;大官自稱都是「辟bi」;稱呼貴婦人為「bibi」,在母系氏族社會裏,bibi是對女性最貴的稱呼,bibi相當於現代稱呼中的「女王」,但是,中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bibi演變成對女性的嘲諷和謾罵之詞;一般西域人、中亞人和中東人稱呼母親為羋mie或者雅ya,稱呼父親為伯bo或者布bu,這些稱呼習慣都是古越語影響的結果。
在中亞和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