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 及時調解糾紛的技巧_頁3
當時緊張窘迫的氣氛。
●模糊解決
同事之間或者上下級之間因為一點小事而爭執不下,以至於矛盾激化,主要原因倒不是因為爭執的雙方認為自己有多么正確,一定要捍衛「真理」,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只好通過試圖壓倒對方來獲得平衡,而這顯然分外困難。那麼,作為調解人,此時根本沒有必要指明誰是誰非,以免進一步激化矛盾,而只需給出一個模糊的解決方案,讓爭執的雙方都有台階下就可以了。
有兩位中級主管近來行動反常,雙方感情惡化,公司經理便把他們兩人找來,動之以情:「你們兩人就如同車子的兩隻輪子,只要有一方脫離,整個車子就無法動彈了。希望你們同心協力發揮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
兩位中級主管缺乏作為總經理助手應該怎樣做的自覺意識,缺少公司是一盤棋的觀念。於是經理便又用助手的比喻來加以說明:「部門的職能就像一位家庭主婦,主婦如能盡心盡力地把家弄好,這位戶主在公司才能安下心來去闖事業。」
經理沒有判明誰是誰非,而是乾脆給出了一個「各自分路而行」的解決方案,讓兩人都有了充分的理由掉轉車頭,找個台階下。這樣,兩人的爭執就「不明不白」地解決了。
●委婉規勸
對於相互爭執的雙方來說,利益固然重要,面子也不容輕視,誰都渴望成為讓別人刮目相看的強者。但對於調解人來說,誰強誰弱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夠化干戈為玉帛,為共同的事業傾注心力。為了協調好雙方之間的關係,調解人可以不直接批評哪一方或肯定哪一方,只採用富有情趣的幽默說法,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傾向或苦心。
一天,乾隆皇帝在新任宰相、三朝元老劉墉的陪同下,游山賞景。乾隆隨口問了一句:「什麼高、什麼低,什麼東、什麼西?」飽有學識的劉墉隨口即應:「君子高、臣子低,文在東來武在西!」和珅見劉墉搶在自己的前面,十分不快,隨即相譏:「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東來流(劉)在西!」因為當時的皇家禮儀中,上首為東、下首為西,此話暗示:你劉墉再老再有能耐,還是在我和珅的下首。
劉墉知道和珅的用心,心裏也極不滿。當三人來到橋上時,乾隆要他們各人以水為題,拆一個字,說一句俗語,做成一首詩。劉墉張口即來:「有水念溪,無水也念奚,單奚落鳥變為雞(繁體為「鷄」)。得食的狐狸歡如虎,落坡的鳳凰不如雞。」和珅一聽,好呀!老傢伙罵我是雞!豈能饒過他:「有水念湘,無水還念相,雨露相上使為霜。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意思是告誡劉墉,給我當心點兒!乾隆聽出了新老不和的弦外之音,二相不和,有損大清事業!於是,他一手拉一人,面對湖水中映出的三個人影說道:「二位愛卿聽着,孤家也對上一道:『有水念清,無水也念青,愛卿共協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二人聽罷,心中為之一震,立刻拜謝乾隆,當着皇上的面握手言和。
在皇帝面前,劉墉與和珅都渴望自己成為強者,成為皇帝最賞識的人,因此展露才華、互相貶低,搞得很不團結,此時乾隆如直接褒貶,一定會傷害一方的面子,致使雙方的矛盾加深。因此,乾隆故意吟詩一首,通過詩歌來隱晦地傳達自己希望二人和好的願望,避免了對雙方面子的傷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表現一方的才能
在日常工作中,上司重用某位下屬,主要看重的當然是他的真才實學,但這並不意味着其下屬也這樣看,特別是一些自恃才高或嫉妒心較強的下屬,常常會認為上司是因為某種原因「複雜」的個人好惡而重用該人,於是在工作上不予配合,結果引發了種種爭執。在這種情況下,上司應儘量避免表現出自己感情上的好惡(雖然這種好惡是不可避免和理所當然的),而應拿出可感可觸的證據來證明被重用者的業績與才能,讓爭執者在事實面前心服口服、無話可說。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和孫權在濡須交戰之後,各自退兵。孫權留下了平虜將軍周泰為鎮守濡須的主將。當時,劃歸周泰指揮的朱然、徐盛等都是江東的名門望族,他們對於這個出自寒門的人來指揮自己,很不服氣。孫權得知後,借巡視為名,來到濡須,置酒宴請眾將。席間,他乘眾人酒酣耳熱之際,讓周泰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