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四十九章 戰備之軌道(二)
更新:08-06 01:24 作者:孤獨麥客 分類:軍事小說
五月的東岸野外處處是一片迷人的深秋景色。梅林河(聖米格爾河,因河岸邊大量種植移民帶來的梅樹而得名)畔,五百多名新來的法蘭西移民正與本地原本的居民(三百名明人、一百名查魯亞人)一起,揮汗如雨地修建着一座碼頭棧橋。
這座執委會新設立的梅林港碼頭是將來國內南北運輸重要轉運站。梅林港在未來的規劃中,既是一座內湖港口,同時還設有一個鐵路站。無論是梅林港碼頭還是鐵路站都歸交通部直轄,在此設有一個大規模的轉運貨場及倉儲基地,用於轉運或臨時存放南來北往的物資。
帶着鐵鏽的鋼製軌道從碼頭(兼鐵路站)貨場內延伸而出,朝西南方蜿蜒而出,一直消失在地平線上。這條正處於修建中的鋼製軌道就是目前在東岸共和國國內赫赫有名的棉梅線(棉農鄉——梅林港)鐵路,該鐵路總長在80公里以上,耗費極其巨大。不但交通部下轄的五大建設局有兩個派駐在了這裏,進行艱苦的鐵路修築工程,就連第一機械廠、平安鋼鐵廠、河南木材加工廠、西湖木材加工廠、大魚河兵工廠、北方兵工廠、建築材料公司、內河運輸公司、陸軍部、內務部等單位都被動員了起來,全力保障整條鐵路的修建。
而在緊鄰鐵路站的地方,幾間巨大的廠房孤零零地矗立在那裏。廠房門口掛着一木牌,上面用黑色墨水寫着「交通部南方車輛廠」幾個大字。此時工廠大門緊閉,幾名內務部警察持槍在門口警戒着。而在廠房內部。巨大的機器轟鳴聲正響個不停。
南方車輛廠的機加工車間內。幾台特製的大號車床正在蒸汽機的帶動下發出隆隆的聲音,高速旋轉的刀頭正對固定在工作枱上的鋼軌進行着車削加工,以使其精度更加符合要求。這種車削工作極其費刀頭,不過誰讓如今東岸人一直沒找到鉻鐵礦的存在呢?沒有鉻、鎢、錳等金屬,高質量的合金刀頭就只能是一個空想。
加工好的鋼軌就堆放在旁邊,十幾名工人正在一台小型蒸汽吊車的協助下將這些鋼軌運到一輛木質平板軌道馬車上。每當裝滿幾根鋼軌後,馬車的車夫便駕駛着馬車緩緩離開車間,順着軌道駛向廠房外面。然後拐上已經鋪設好的部分棉梅線鐵路,朝位於南方的工地上運輸鋼軌。當然了,有些拉鋼軌的馬車也會將部分鋼軌運到碼頭上,然後在蒸汽塔吊的協助下將鋼軌吊上停靠在目前臨時使用的木質棧橋邊的內河小火輪上。這些蒸汽小火輪將把鋼軌運到南方的棉農堡碼頭,然後和這邊一樣通過軌道馬車運輸到建設工地上,給交建四局的職工們鋪設鐵路用。
這種為了軌道專門設計的馬車就是由南方車輛廠車廂車間生產。這種軌道專用馬車有着多個型號,有四輪的、六輪的,甚至還有八輪的重型車廂。與輪子數量相對應的,挽馬的數量也要成比例增加。該系列馬車統一使用鋼製凸緣車輪,每兩個車輪通過一根車軸固定連接在一起。被稱做一個輪對。輪對之間的距離被嚴格控制在規定範圍的偏差內(小於1500毫米軌距),以確保車輪不會下道脫軌。
受限於目前的加工水平(缺少高精度磨床)以及材料限制。車軸與車輪之間並沒有使用軸承,而是採用傳統的滑動摩擦。對於這種情況,交通部的技術員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他們只能選擇往車軸內加蠟、油脂等潤滑劑進行潤滑,以減小車輛的磨損。
而車廂底部也創造性地安裝了一些減震彈簧。彈簧用銅製作,經高溫加熱(850度)一段時間後放入40-60度的植物油內淬火處理,持續幾分鐘後取出並清除油垢,然後放入爐中回火(400-450度,持續五分鐘),最後放入20度的水中。經過這樣處理的彈簧彈性均勻持久,能使用很久都不失掉彈性。當然了,還是受限於材料問題——缺乏一些稀有金屬,無法製作高彈性合金銅,這種方法製作的彈簧壽命比起現代來說短了許多。不過目前也只能這樣了,先將就着用吧,至少這也是一項遠遠領先這個時代的科技。
馬車的制動裝置是一塊用鑄鐵製造的踏面閘瓦。閘瓦通過傳動部位與車輪踏面相對,當駕駛員即將到達目的地需要減速或者因為意外情況需要緊急停車時,便進行手動制動,這個時候閘瓦便在傳動部位的作用下緊緊抱住車輪,靠摩擦力來使車輛減速或者停下。在這一過程中,車輛巨大的動能通過摩擦轉化成了巨大的熱能,無論是車輪還是閘瓦的溫度都會急劇升高。在這個時候,如果材料不是很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