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土豪團 第115章博士論文

更新:12-05 02:40 作者:時空寡頭koen 分類:軍事小說

    這是十月16日的更新,求票支持。

    從北宋回來之後四人就關於北宋經濟體系收集的資料經行了大討論,宋代最典型的經濟現象就是四川的鐵錢特區和東南沿海的錢荒。可從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中總結,兩次改革的初衷都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正是在解決三冗問題。

    關於北宋出現錢荒的原因,從宋代開始就有很多學者解釋,宋人的論述的主要觀點有鑄量不足,新法,解銅、錢禁,私鑄私銷等等,近當代學者主要是從貨幣流通理論來論述。李顓的觀點是北宋冗官、冗兵、冗費導致的行政機構主導的貨幣流通周轉速度減慢,也就是貨幣的支付手段過於突出,才導致了錢荒。但是如果僅僅是支付過多,政府又缺乏支付能力,那麼宋朝為什麼還要堅持這麼做呢?

    陳琛認為北宋政府並非想要堅持這樣做,但要消除三冗問題的危害,就必須要改革.但改革必然會受到既得利益階層的強烈反對,其中就包括北宋官僚階級的大多數者.還有那就皇帝們往往左右搖擺和半途而廢。

    一開始當皇帝看到了國家的困難和現實存在的各種問題,他們願意通過改革,達到興利除弊、富國強兵的目的。但一旦反對的呼聲過高,他們又在內心深處害怕改革的進程會影響到整個國家大局的穩定和自己手中的政權。

    為了穩定,為了籠絡天下的整個文官階層,他們只得放棄改革。王皓認為銅是國家的禁榷物,民間缺銅,就銷熔銅錢,製造器皿,可以獲利五至十倍。北宋雖嚴禁「銅錢闌出塞外及南蕃諸國」,但銅錢私下外流越來越多。鐵錢越來越輕,銅鐵錢的比值不斷增長。民間多儲藏銅錢,不願在市上流通。尤其是貴族、地主,大量窖藏銅錢。唐宋貨幣的儲藏之風,是由於商品經濟不發達、信用制度落後、社會保障體系落後以及心理因素造成的.貨幣的儲藏是一種常態,而錢荒是這種常態下的變態.賦役的貨幣化、貨幣流通體制的癥結、高利貸資本猖獗、私鑄盛行、大量發行楮幣、銷銅為器等現象都導致錢荒的發生,但這幾種現象都最後歸結到了貨幣的儲藏上來。

    哈里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宋代擁有封建社會最大的官有資本,同時也是工商業最發達的王朝,對外貿易流出的銅錢才是本國貨幣流通量不足的根源。

    神宗一年鑄造500萬貫銅錢的記錄雖然是真的,但是根本無法支撐每年光收取關稅就能達到1200萬貫的外貿規模。即使每年都能達到峰值的500萬貫鑄造規模又如何?

    北宋收取的關稅對於進口物資來說大部分都是實物稅,而出口稅則多數屬於貨幣稅,夾帶銅錢出境的利潤高得簡直無法想像,至少是20倍的利潤。每一艘船即使在貨物中夾帶百分之一的銅錢出境,航行一次的利潤就能增加20。這是什麼概念?日積月累下來,按照貿易規模來倒推貨幣淨出口規模就可想而知了,大宋幾十個錢監(鑄幣局)每年鑄造的新錢速度可能還趕不上流失的速度。


    在四川這個嚴重缺乏銅錢流入基礎的地方實施鐵錢特區也是無奈,這裏每年都要承擔比其他州郡更加繁多的稅賦,作為天府之國本來就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但是偏偏缺少大的銅礦,其他的地方本來就缺少銅錢,如果再被四川出口的大批貨物捲去了銅錢,全國的錢荒和通貨緊縮就會更加嚴重,所以四川每年進出口的貿易順差就會轉化成稅收被抽走,實際上照樣被打回到貨幣淨出口的狀態。

    沒有銅錢(全部交稅了)自然就只能使用朝廷不要的鐵錢,這也是唯一的方法,鐵錢太不方便就只好發行交子來當支票。

    就研究古代貨幣和經濟問題討論了幾天幾夜之後四人才找到根本原因。北宋末,宋政府投放於市場的銅錢總量約有三億貫,這個貨幣總量,是足以滿足當時市民的交易之需的。

    南宋的「錢荒」則通常表現為「物貴而錢少」,可見並沒有發生通縮,總體的貨幣供應量並不缺乏。

    況且,宋朝的商業信用工具也比較發達,大宗交易通常不必使用現金,而是採用「賒買賒賣」等方式。

    錢到底跑到哪裏去了呢?———很大部分「沉澱」下來了。換成最近流行的說法,「『錢荒』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錢沒有出現在正確的地方」。大量的銅錢,在流動性非常低的地方躺下來不動彈了。這裏的「銅錢沉澱」,包括政府的貨幣化稅收將大量錢幣回籠,也包括民間的儲蓄風氣。李覯說「民間鮮藏鏹之家」,可能不大準確,因為宋朝的富家恰恰普遍有積儲銅錢的習慣,庫藏起來的錢叫做「鎮庫錢」,如青州民麻氏,「其富三世,自其祖以錢十萬鎮庫,而未嘗用也。」

    因為錢幣被大量貯藏,致使流通領域的貨幣短缺,南宋時,朝廷便出台了一個法令,要求「命官之家存留見錢二萬貫,民庶半之」,其他的銅錢必須變換成金銀、鈔引之類。但以宋朝鬆弛的社會控制,這樣的法令肯定是無法執行的。

    宋朝富室又為什麼熱衷於收儲銅錢?因為銅錢能夠保值。北宋和南宋都有發行紙幣,北宋時叫交子,南宋時叫會子,尤以會子的流通範圍更廣。但紙幣作為信用貨幣,如果國家超發,就會迅速貶值,南宋後期的會子就貶值得厲害,第一界會子可以兌換近800文銅錢,發行到第十八界時,每貫會子只可兌換銅錢不到200文。

    這便出現了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市民拼命花掉紙幣,積儲銅錢。而銅錢超發,錢的面值會貶值,但銅本身的價值卻是穩定的,宋代大量鑄造銅錢,導致銅錢的面值低於材值,一貫錢價值一千文,但如果將一貫錢熔成銅器出賣的話,其值將超過一千文。

    這就使得「毀錢鑄器」成為有利可圖之事,於是,「江浙之民,銷毀錢寶,習以成風」,「奸民競利,靡所不鑄,一歲之間,計所銷毀,無慮數十萬緡」。而江浙正是「錢荒」的重災區。面對反覆出現的「錢荒」,宋朝政府的對策是實行「錢禁」,即嚴厲禁止商人攜帶銅錢出境貿易,禁止民間私自毀錢鑄器。

    這一思路有點像樓價高企不下了就採取「限購」措施,看起來是對症下藥,實際上經不起經濟學的考驗。宋朝的「錢荒」並不是因為貨幣總量供應不夠,而是貨幣



  
相關:  第一日不落帝國    亞歷山大四世  呆萌撞上愛:拒嫁99次  閃婚厚愛:頂級老公有點酷  柯南世界裡的巫師  御鬼者傳奇  
下面更火
搜"時空土豪團"
360搜"時空土豪團"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