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一百二十八章 張居正,你壞事做盡!
更新:11-16 00:23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科幻小說
內署二十四監的宦官們,對於納稅是非常牴觸的,但是皇帝親自下令,必須要遵從。
王國光對這件事是極其驚恐的,這放在封建時代,實在是太過於炸裂,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形容。
王國光滿是惆悵的說道:「用人、理財之大端,王政之首務也。」
在王國光看來,國家不理財,是決計不能行的,沒有理財之法,想做什麼事兒,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大明眼下的風力輿論,是決口不能提理財之事,因為這涉及到了先王之法。
也就是崇古的腐儒們喜歡說的法三代之上的基本政治正確。
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常常將君子和小人對舉互言,君子只談義小人才談利;
孟子中說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只需要仁義就夠了,不必言利;
本議有云:抑末利而開仁義,毋示以利,仁義為大端,而利為末端,應該抑制末端而開大端;
曾子也言: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而王國光則認為,用人和理財才是大端,國家政務之首要。
現在張居正提倡的新政變法,綱領就是富國強兵,這兩種都違背了儒家的基本政治原理,和儒家塑造的理想國背道而馳。
富國就要言利,強兵必然征伐,這和仁義根本沒什麼關係。
儒家塑造的理想國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即: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愛幼,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要想實現這個理想國的基本方法就是施仁義,以得天下人心,人人愛人。
比如孟子就提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尊重賢者,任使能者,朝中有才德出眾的人在位,則天下就會野無遺賢,朝無幸位,天下之士人都很開心愿意在朝為官;
而市場,就是設立了稅法而不徵收,甚至乾脆不設立稅法,這樣天下的商賈不苦於徵求之害。都很開心,願意把東西帶到市場上來貿易。
施仁義以得天下人心,是一種遍佈儒家經典的思想,是貫穿儒家發展兩千多年的主線索。
比如之前萬尚書不停的念叨的天下國家有九經中的柔遠人。
儒家的態度是:關,譏而不征。
就是說這關隘去處,乃行旅往來密集的地方,如果怕有奸細詐冒,理所當然應該盤詰,這叫做譏;若為了抽取貨物徵稅設立,就失了遠人之心。
必定為關市之法,但譏察異言異服之人,而不征其稅,則天下之行旅,皆悅吾柔遠之政。
所以月港開關,就是一個扭扭捏捏的改革。
在道理上,儒家禮法,完全是說得通的,但是在踐履之實中,總是一塌糊塗。所以制度設計中,萬萬要踐履之實。
不斷有人在挑戰這種禮法的禁錮,但總是一次又一次的以失敗告終,自古變法,善終者幾人?
大明朝經歷了嘉靖中後期的頻繁戰亂,遍佈大明國朝大半江山的動盪,遴選出了一大批的有志之士在朝,但對於天下而言,他們還是一小撮和少部分。
王國光略顯有些失意的說道:「難。」
「難又如何呢?」張居正卻滿是笑意的說道:「面對種種的困難,自然而然的升起了一種悲觀,這不是大司徒所說的嗎?大司徒為何要失望呢?」
「我現在一點都不失望,也不悲觀,陛下,睿哲漸開,大明,蒸蒸日上。」
「你看,陛下帶頭交稅,在大明這個集體的公之下,陛下作為皇帝,為公為天下之大利而納稅,這何嘗不是一種大仁義呢?」
張居正把小皇帝的規劃,從頭到尾給王國光梳理了一遍,從稽稅房到稽稅局,從緹騎單獨稽稅,到稅吏度支、緹騎稽查、宦官監察的多方制衡,從最開始的稅票,到完整的基本徵稅制度的設立。
陛下這是在保稅,根本就把權豪當做了敵人,這都是皇帝的大仁與大義。
「元輔教給陛下這種道理,不怕天下悠悠之口?」王國光驚詫至極的聽聞了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