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留學歸來 第十九章國慶1下

更新:02-13 11:42 作者:古城風雅 分類:女生小說

    富弼堅決拒絕提拔,是基於兩點考慮。其一,以增加歲幣的方式謀得和平,他覺得不能算是功勞,這種無奈的權宜之計,決不是長久之策。他反覆上書並面奏:「朝廷方事西略,河北無備,臣奉使所以不敢死爭者,實慮興戎,以敗國事,功於何有,而遽受賞哉?」

    其二,盟約初定,他擔心遼國毀約。和約一簽,很多人認為大事已定,跟沒事了一樣。如此,萬一遼國別生野心,毀壞盟約,宋朝又將陷入困境。因此他以拒絕提拔、賞賜表明態度,希望「陛下思其輕侮之恥,坐薪嘗膽,不忘修政」,「惟望朝廷急修武備,急選將帥,俟其有隙,因而吊伐,以雪今日邀盟之恥」。

    近一年後,宋仁宗再度任命他為樞密副使,並派宰相特別向他傳話:這是朝廷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並不是對使遼的論功行賞。如此,富弼才接受了這次任命。

    這期間,宋夏和談持續進行,雙方在稱謂上發生爭議。元昊上書,自稱男,尊宋仁宗為「父皇帝」。富弼堅決不同意這樣確定雙方關係,認為元昊應該向宋稱臣。做兒子,對元昊來說無所謂,沒損失,還能得到大量賞賜;而稱臣,則要遵守臣節,對西夏能產生較強約束,並且西夏是否臣屬於宋,關係到宋、遼和夏三國關係的大局。西夏對遼已稱臣,如果不對宋稱臣,那輩分就亂了,更會造成外交上的失衡,極大增強遼的外交優勢和貪慾之心。遼國君臣會唯我獨尊,自認為天下第一。這樣極不利於宋遼關係的發展,將使宋的外交陷入被動,更不利於宋正統地位的確立。況且此時遼夏關係緊張,西夏才來求和,宋朝沒必要讓步。於是,朝廷採納了富弼的建議,拒絕了元昊的使者。迫於壓力,元昊最終同意向宋稱臣,宋夏關係回歸至君臣狀態。雙方議定舉行冊封禮,由宋朝冊封元昊為夏國主。

    就在冊封使者將要前往西夏時,遼國派使者前來宋朝,朝廷就令冊封使者暫不出發,想等待遼使到來,看看他們的態度再決定宋朝的行止,以免因此得罪了遼國。這時,富弼站出來上奏,請求讓冊封使者速行,「虜使未至而行,則是事由我出,使至而後行,則恩歸契丹矣」。在富弼看來,宋冊封元昊,是天經地義之行為,不需看遼國臉色,若等待遼國使者至後再對夏行冊封之禮,則元昊將對遼國感恩,有利於恢復遼夏關係,而不利於宋對遼夏的分化瓦解戰略。富弼對三國關係的準確把握,說服了宋仁宗,於是「遂遣使行」。西夏與宋因此結束戰爭狀態。


    坐觀遼夏相鬥

    隨後,西夏與遼國迅速進入戰爭狀態。遼國境內党項族人叛亂,投歸西夏。遼興宗派兵征討,元昊出兵援救,竟然殺了遼國招討使蕭普達。遼興宗大怒,從各地抽調數十萬大軍,會於西南邊境,準備大舉討伐西夏。

    古代情報工作遲滯,宋朝君臣對遼夏變故尚不瞭然,對於遼國大軍異動的原因產生懷疑,很擔心他們與西夏聯兵南侵。但富弼對遼夏關係的發展卻比較了解,他斷言這一次遼國絕對不會南侵,「契丹必不入寇,其事有九」,其中第七條說,「契丹始與元昊約,同困中國,今契丹背約受中國益幣,元昊屢出怨言,契丹壓元昊境築威塞州以備之,而呆族屢殺威塞役兵,契丹疑元昊使之,遂發兵西伐,必無會合入寇之理」。

    但有的大臣還是不放心,認為小心為上,應向沿邊地區調兵,以備遼國突襲。富弼笑曰:「如此正墮其計,臣請任之。」這時候,遼國正傾力對付西夏,如果宋朝不明不白大量調兵趕熱鬧,難免不讓遼國起疑,那局面可就混亂了。宋仁宗再次信任富弼,沒有調兵。而遼國確實沒對大宋動任何心思,他們的目標是元昊。

    遼國起兵十多萬,分三路向西夏境內殺去。大軍渡過黃河,前行400里都沒有遇到抵抗。隨後在賀蘭山北麓捕捉到西夏主力,遼軍縱兵進擊,把西夏軍隊打得大敗。

    元昊與宋軍作戰習慣打勝仗,這次一戰即敗,不免有些氣餒。他了解到遼國援兵仍源源不斷前來,心中大懼,使出緩兵之計,派使者向遼興宗謝罪請降。興宗召集眾將商議,大將蕭惠說:「夏人忘恩背盟,今天子親臨,大軍並集,如若不將西夏一舉征服,將來後悔莫及。」興宗覺得有理,下令遼軍追擊。元昊見議和不成,率軍急退,邊退邊施行焦土政策,將方圓數百里地面糧草燒盡。這一招擊中遼軍要害,他們一向不帶糧草,以戰養戰。如此一來,後勤供應全無保障,因缺少草料,戰馬病亡



第十九章國慶1下  
相關: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黑暗聖光  三國之巔峰召喚  婚約已過,腹黑總裁不放手  
下面更火
搜"重生之留學歸來"
360搜"重生之留學歸來"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