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風流 第二八八章 三邊總制
第二八八章
「宋楠,軍務大事上你還是莫要多言為好。」劉瑾冷冷道。
宋楠笑道:「既是廷議,我為何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廷議國家大事不就是集思廣益麼?」
劉瑾冷然道:「集思廣益是不錯,但誰都來插上一嘴,豈不亂了套?」
正德擺手道:「劉瑾,新平堡一役宋楠也是親歷,你陪着朕在蔚州的時候,宋楠可是在戰場上和韃子廝殺呢,雖然他錦衣衛的身份不便參與軍務之事,但提出建議應該不是無的放矢。」
劉瑾無語,躬身道:「皇上聖明,奴婢只是怕人多口雜影響決斷罷了。」
正德道:「無妨,宋楠你有何高見可說來一聽。」
宋楠謝過,靜靜道:「皇上,諸位大人,劉尚書所議固然不可行,但此次邊鎮防務的弱點卻確確實實的存在,臣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新平堡是否能重建或者是大同宣府鄉鄰衛所之間是否能修建沿長城而行的大道,而在於如何能協調用兵。在敵軍行動之前便洞悉到他們的意圖,那樣便可有的放矢,及早進行防禦或者救援,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正德一頭霧水,沒聽懂宋楠說的意思,焦芳淡淡道:「宋大人說的輕巧,洞悉敵軍意圖有的放矢,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難了。」
宋楠道:「有什麼難的?據我所知,此次韃子進攻我大同天成平虜二衛的一萬騎兵是從陝西邊鎮調集而來,但如此大的調兵東進行動,陝甘邊鎮竟無片紙訊息傳遞,這一點難道不該改進麼?誠然,陝甘一帶的邊鎮兵馬並不知皇上在大同境內巡視,但若韃子騎兵從靈州延綏一帶動身往東集結之時,我陝甘一帶的能及時傳遞消息過來,我大同守軍便是再愚鈍,也知道韃子必有所行動了。更何況皇上在大同境內,更是會洞悉其意圖,豈會讓皇上歷經後面的危險?」
眾臣暗自點頭,這話倒也頗有道理,各地邊鎮軍務都隸屬於各都司衙門管轄,平時也甚少通曉消息,山西都司和陝西都司各自分守所屬邊鎮,兵力足以防禦韃子襲擾,故而之間的軍務相互來往的不多。這一次若陝西都司能將韃子一萬騎東進的消息通知大同總兵王勛的話,王勛再笨也會明白韃子必是沖皇上而來,或許早就扎了口袋等着韃子了,又豈會狼狽到被韃子突破長城,天成衛和平虜衛差點失守的地步。
只要大同和宣府有一處能事先做好防禦準備,韃子兩翼牽制的辦法不奏效,則必不敢在新平堡久待,甚至敢不敢進入新平堡山谷都很難說。
宋楠續道:「其實是個反應機制的問題,不管這次皇上是否出巡,但凡韃子若想調集兵馬於一處突進襲擊,反應緩慢總是要吃虧的。韃子騎兵的速度快,我邊鎮兵馬若想有效遏制他們的集結突襲,可能必須要消息迅速傳遞,應對再加快一些,張着口袋等韃子鑽進來,這才是從機制上解決被動挨打的辦法。」
正德似懂非懂,目光從群臣的臉上逡巡而過,聽宋楠的口氣,似乎不必花大錢修路築堡便可解決邊鎮救援不力的問題,聽起來似乎有些想當然,但以正德的能力,也確實分辨不出宋楠說的是否在理。
眾臣都在皺眉思考,他們當中固然有人認為宋楠說的不無道理,但也有人認為宋楠是在瞎胡扯,按照固有的思路,大明朝邊鎮防務還是要兵馬充足,寨堡堅固,這才是必要的硬件;造成此次大同宣府兩地救援不力的根本原因還是棧道不通無法快速抵達新平堡所致,若說解決之道固然是修建好兩處相通的道路才是正理。
「老臣有話要說。」沉默中,一人緩步上前向正德施禮。
眾人看去,不禁愕然,說話之人英國公張懋,這老公爺會主動出來說話,倒是讓人驚訝;群臣議事之時,兩位國公爺很少參與意見,皇上就算點名詢問意見,他們也是哼哼哈哈的不表態,似這般主動說話倒是頭一遭。
「哦?老公爺請講。」正德微笑道。
張懋稱謝,看了一眼宋楠開口道:「皇上,剛才聽了宋大人的一番話,老朽不禁想起了弘治十四年的事情來,那一年韃子火篩部落南下襲擾延綏重鎮,延綏差點被韃子兵攻陷,幸而我邊軍作戰勇猛,才力退頑敵。但那一戰我延綏左近寨堡盡毀,軍民死傷逾六千餘,實為慘烈之戰,說是勝仗,其實說不客氣的話,乃是戰敗了,韃子兵劫掠了百姓牛羊等物滿載而歸,劉大人可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