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遺憾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更新:04-10 14:54 作者:朕御山河 分類:軍事小說
李安參觀完車廂工坊之後,便接着去了製造收割機的工坊,這個工坊出產的收割機經過幾次合理的改造,可靠性已經大大的提高了,這對於提高農民收割糧食有很大的作用,自從有了這個機器,種糧大戶就再也不用為收割糧食發愁了。筆下樂 m.bixiale.com
不過,這種機器也有缺點,那就是一種收割機只能認識一種或者幾種相似的作物,對於相差較大的農作物是無法使用的。
比如收割小麥的收割機,可以實現對小麥的完美收割,也能夠用來收割青稞,水稻,但對於玉米,小米這些想相差較大的作物就無法進行收割了,玉米現在還是用人工掰的,而小米是另外的專門收割機,並沒有什麼通用性的機器。
春耕馬上就可以開始了,而在春耕之前是收穫秋季種下的冬小麥,在李安來大唐之前,關中只有春耕和秋收,是沒有秋耕和春收的,一年只能種植和收穫一季糧食,而李安引入冬小麥之後,關中一年可以收穫兩季作物,糧食產量最低也是翻翻,再加上新的高產作物的普及,關中的糧食產量何止翻翻,至少翻了三五倍了,所以缺糧的問題早已解決。
但這並不妨礙江南的糧食往關中運輸,雖然糧食產量很高,但有些糧食品種是關中沒法種植的,比如水稻都在江南一帶種植,要吃大米就只能從江南引進,然後,關中的這些糧食也可以大規模的運輸到江南,從而讓各地的老百姓都能吃上不同的糧食,豐富老百姓的餐桌,增強老百姓的體質,多餘吃不完的糧食,可以存儲一部分,釀酒一部分,餵牲畜一部分,販賣給缺糧的小國一部分,總之,途徑還是很多的,總是能夠把未經消耗的糧食給用完,不會浪費的。
雖然大唐的糧食危機已經完全不存在了,但並不代表農業不重要,相反,農業依舊是大唐帝國的重中之重,仍然是普通老百姓最為倚重的立身產業,就算在完全不缺糧的時代,老百姓依然不會糟蹋糧食,就好比窮慣了的人,就算得到一座金山,也是會省着花的。
「一個月能生產多少台?」
李安摸着一台剛剛組裝好的收割機,開口問道。
這裏的機器工坊太多了,而且,還會經常進行人員的調整,以至於李安無法了解每一種機器的產量,產量也確實不是穩定的,也是很難了解清楚的。
「回李侍郎,一個月足有一百台左右。」
身後的小吏開口回答道。
一百台一個月的產量,聽着好像真的是不少,可這個產量還是太低了,按照這個產量不變,一年的產量才一千多台,而大唐的農業是如此的龐大,這麼點機器真的是不夠分的。
按照此時的收割機,一天平均只能收割三十畝,一個收割季最多半個月,甚至只有十天的時間,一台收割機所能夠解決的不過三五百畝土地而已,而大唐的土地差不多有三億畝,按照一台機器解決三百畝計算,三億畝的土地足足需要一百萬太收割機,按照目前的產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甚至連滿足關中一地都做不到。
當然,三億畝土地也不是所有都適合使用收割機的,只有土地相對平整的地區,才適合使用收割機,而土地崎嶇不平的山區,收割機的使用是會受到很大限制的,甚至完全就沒法施展。
一百萬台收割機,按照此時的產量,一年才一千多台,完全滿足需要居然需要近千年的時間,這個也太誇張了一些,另外,機器也是有壽命的,幾十年之後就報廢了,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收割機的製造完全不存在飽和一說,按照這個建造進度,永遠都不可能飽和,缺口也很難得到彌補,還需要拼命製造才是。
機器的使用越多,解放的勞動力就越多,如此,就有足夠的勞動力可以供應工坊了,這對於實現大唐帝國的工業化,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京城的人口能發展的這麼快,就是因為關中一帶的好多地方都開始使用機器維持農業,從而減少了佃農的使用,佃農為了謀生,只能進入京城的工坊,這就位京城的繁榮帶來了足夠的保障。
而隨着機器的不斷生產,解放的佃農就會越來越多,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工坊的行列,這是京城這些工業城池繁榮的基礎。
這些收割機器已經經過多次改良,原先最容易損壞的部位已經被改良過了,可靠性極大的增加了,在工作的時候更加不容易出現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