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 一六一 芭蕉心盡展新枝(三)
更新:09-01 18:01 作者:美味羅宋湯 分類:軍事小說
「這篇文章不錯。」朱慈烺從一應文士的作文中挑出一篇。
張詩奇雖然仍被人以「知府」稱呼,也時常去西安府府衙走動,代表皇太子轉達一些切實的需要。但他只是河南府的知府,而河南府府治都洛陽已經淪陷,所以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秦王府,跟在朱慈烺左右。
侯方域為了在知府衙門被這位張知府「抓住」,着實下了一番力氣。
張詩奇上前看了一眼,道:「殿下,這是侯方域所作,他是前戶部……」
「侯恂的兒子。」朱慈烺顯然對他十分有印象,接口道:「怎麼會去你手下的?」
「如今還是外聘。」張詩奇連忙解釋一句,心道:難道皇太子與侯恂有什麼過節?怎麼聽着口吻不善啊?
朱慈烺又重頭看了一遍,道:「寫得的確不錯。唉……」可惜亡國之後終於還是踏進了滿清科場,更讓人見笑的是,竟然還沒有考中。
張詩奇不知道皇太子感嘆什麼,小心問道:「殿下,此人可有不妥否?」
朱慈烺搖頭道:「此子乃復社中人,古文名稱一時,以此文看來的確不負其盛名。更難得他肯學實務,當年隨侯恂在京時曾寫過屯田策,我在宮中也是看過的。」
朱慈烺絕非虛言。明末四公子之中,他留心的只有兩位:百科全書一般的方以智,以及與李香君留下《桃花扇》故事的侯方域。
前者是永王、定王的老師,他身為太子,不方便太過靠近。讓有心人看到還以為自己想挖弟弟們的牆角。那才是黃泥甩在褲襠里,怎麼都說不清的事。至於侯方域,雖然沒有那麼多雜學,但是在文章上聲名極高。史可法致多爾袞的書信便是由他執筆起草,也算是江南文壇不可小覷的人物。
「只是,此子孟浪太甚,非但喜歡參與《留都防亂》這等閒事,連科場之中都不知道收斂。」朱慈烺頗有些失望道:「先生沒讀過他的試策吧?」
「確實沒有。」張詩奇額頭一陣冷汗:若是他考中了,我說不定還會去讀一遍。既然沒中。我怎能想到去看?
「他那試策寫得倒好,南省許多制藝教材之中都有收錄。」朱慈烺冷哼一聲:「只是他一個小小生員,竟然指摘聖天子的不是!這豈不是狂妄得沒形沒狀了!」
侯方域與復社其他才子一樣,喜歡針砭時弊,討論天子得失。考試之時,侯方域得了題目,又想到自己父親被囚獄中,腦子一熱就寫下了「天子察察為明」的作文,公然指摘崇禎帝不能明辨賢愚。作為一個孝子。有這樣的情緒並不是過錯。可這能解決什麼問題?原本到手的舉人功名也因此飛走。四年過去了,侯方域仍舊是個生員,為救父親亟亟奔走,甚至急病亂投醫。
朱慈烺並不滿意崇禎的執政能力和治國手段,也無意替崇禎掩飾。但崇禎好歹是他這個身體的生身之父,是個寧可縮減自己伙食、衣物也不虧待孩子的好父親。無論從外在名義,還是內中相處日久產生的情感,朱慈烺都不會因此原諒侯方域。
而且那篇「察察為明」的作文里。隱約還流露出黨爭的煙霧,這更讓朱慈烺不願看到侯方域參與到權力中樞來。
——但是這篇文章實在太合心意了。
朱慈烺拿着這篇文章又看了一遍。果然詳略得當。在世界本源到底是先「氣」後「理」,還是先「理」後「氣」,或是「理氣混一不分先後」,這個唯心唯物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文章完全沒有闡述!反倒強調了張載在從學之前,志心軍事的經歷。又寫了橫渠門下對於地理、農學的貢獻。這簡直就是朱慈烺的貼心小棉襖,完全將皇太子置於張橫渠先生同一條軌道上,理直氣壯告訴天下大儒:雖然如今的皇太子只是以知兵聞名,但看看太子殿下零星寫出來論著,誰知道未來不是一代承上啟下的大宗師呢!
「讓侯方域來見我吧。」朱慈烺對比了一下吳偉業。像吳偉業那樣屈從暴政。當了滿清國子監祭酒的變節分子,朱慈烺都不耐其煩地悉心矯正,雖然目前進入了一個低谷,但並沒貼上朽木不可雕的標籤——否則早就將他趕出官驛了。侯方域到底只是年輕氣盛,如果一直帶在身邊好好雕琢,至少可以用他的才氣做些更有利於國家民族的事。
張詩奇只看了一遍就將侯方域的文章印在了腦子裏,心中卻有些疑惑:這文風頗有沉穩氣象,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