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第六百七十七章 行路1
第六百七十七章 行路1
原州通往蘭州七關的最後一關,石門關,此處處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開通後這裏又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由長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經之地。有「關中咽喉」之稱。
我正呆在這裏的唯一一處拿得出手的古蹟——逢義山景雲寺,
整座寺院都是在懸崖峭壁中開鑿棧道和石窟組成的懸空寺,也是佛門東漸以來最靠近關內的一處佛教石窟群,
最早可以上溯到北魏初年,歷經西魏、北周、前隋直至本朝,已經構成一個想打龐大的石窟群,到了本朝,已經是香火極盛的繁盛時期,高壁之上,還有新開鑿中的石窟和搭建的腳手架一起,正在發出零星叮噹的做響聲,
由於地近華夏的腹地,因此石窟種類和性質遠沒有敦煌莫高窟那樣豐富,只有中心柱和無中心柱兩種,再在其內或雕刻或泥塑佛像,頂部和四壁敷以泥胎後繪畫或雕塑,作為僧舍或是佛堂。
一般4~5米見方,沿正壁和左右壁設馬蹄形佛壇,成鋪的造像配置壇上,5尊或7尊,多至9尊,不另開龕。多是一佛二菩薩:佛像較大,居中端坐;菩薩矮小,侍立兩旁。
其開鑿規模、造像風格、藝術成就相比敦煌,多了許多漢家衣冠的「秀骨清相」,但是比起更東方的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大型石窟,又多了幾分曲發凸深頰的胡風胡骨。
其造型特點,臉形清癯,體型修長,佛穿雙領下垂的大袍,菩薩穿漢式對襟袖襦,帶有鮮明的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漢化改革的鮮明特色,即廢禁「夾領小袖」的胡服,一律改穿長袍大袖的南朝漢式衣冠,
再輔以裝飾性的雕刻,如幔帳式的佛龕;龕邊龍嘴銜口的流蘇;龕頷上的各種小佛;龕座下手執各種樂器的伎樂人,或吹橫笛,或彈琵琶,或擊羯鼓。窟頂圍繞塔柱,還雕有一對相向手舞足蹈的伎樂飛天,披巾飄動,
因此我特意呆了兩天休整一番,向附近苑監廄場,購置了一批更適宜西北水土的騎乘馱運牲畜。然後派人封山,開始遊覽當地。
正餐是胡羊炮子
這是白草軍七百帳的首領,獻上了一道胡風菜,用宰殺洗盡的足歲小母羊盡剔其骨,在平滑石板上攤平壓扁,然後壓上燒紅大黑石,如麻袋一般裹起來在石板上反覆推滾擠壓,直到每一處青白外皮都變成淡淡油脂滲出的暈黃色。
然後將碾壓如皮的羊肉重新攤開,手撕或切成小塊即可使用,在石頭自重擠壓和熱力炙烤下,羊肉及其蒸騰出來的湯汁都被濃縮在不到二指厚的連皮肉中,咬開脆皮焦肉裏面全是噴發的羊肉鮮味。
再沾上當地生長的苦茶野蔥打成的醬末來解膩,所謂膾炙人口不過如此。
原州刺史也挖空心思獻上了當地的燒羊尾菜,什麼羊尾炒揪片,羊尾黃湯,爆段羊尾,芹燒羊尾,醬香羊尾、都是用當地大尾羊最肥美的尾巴。
小丫頭則在吃零食,當地石門關獲得的名為烤雀兒的小吃,連皮帶骨頭嘎吱脆的咬進去,一點兒渣渣都不礙口。
聽當地的僧官如數家珍,介紹各窟的典故和由來,。
她忽然不耐煩使了個眼色,左右都像是消退的潮水一般,在視野可見的地方全部消失不見,留下了一片寂靜。
她做到菩薩須彌座上,示意我走過去,突然掀起裙子套在我頭上,舉着白生生的小腿兒絞住了我的脖子,隔着如紗的裙圍她吹起如絲的道。
「聽說你和小慕容他們在菩薩面前做這種事很有意思啊,我也要。。」
哥舒小姐妹倆也悄無聲息的靠在身邊,小手芊芊滑入胯下,將我飽滿漲直的欲望釋放在涼爽的空氣中,又頂在小鴿子一般光潔胸膛上,用兩對出具輪廓的寶貝兒擠壓着,小心翼翼的舔吮起來。
作為損毀和污壞彩塑佛像、壁畫的補償和封口費。事後捐獻了兩千緡的銀錢,作為開鑿修繕幾個大窟的費用,當然按照慣例,其中某些壁畫和塑像的圖樣,都是我指定的。
「你在這裏。還留了什麼。。」
下山的時候心滿意足的小丫頭,雖然身子軟綿綿的,卻依舊緊緊挽着我的脖子不撒手。絲毫看不出先前抱着菩薩什麼的,如泣如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