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二三三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
更新:09-17 02:17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既然朝廷只是假裝關心南洋華人的生存狀況,那麼等着荷蘭人這邊告知了史世用準備遷民錫蘭的計劃後,史世用壓住內心的激動,而是繼續裝作關心南洋華人的生存狀況。
再度見面,這一次心裏已經十拿九穩,態度上拿捏的也就更加自如。
瓦爾克尼爾解釋了一下,這些華人去錫蘭做什麼工作。
考慮到當年阿拉伯人壟斷肉桂的時候,常講的那個鼓吹肉桂、實則有些恐怖的故事,瓦爾克尼爾還專門提了一句,這個故事是編造的。
「特使先生,你們從唐朝的時候,就和阿拉伯人有貿易往來。我想您一定聽說過阿拉伯人關於肉桂的傳說。」
「傳說肉桂,就像是你們食用的燕窩一樣。是一種巨大的鷹隼用來築巢的材料,而這種材料傳說長在人不能攀爬的高山上,只有這種巨大的鷹隼才能採集築巢。」
「商人們就用大塊的肉、或者羊羔、牛犢,放在巢穴的下面引誘大鷹。大鷹把這些大塊的肉、或者羊羔牛犢叼走,叼到它們的巢穴里。因為這些肉太重,所以會把巢穴墜塌,商人就撿起地上落下的肉桂。」
「也所以,肉桂的價格,堪比黃金,因為摩爾人的故事裏,每一截肉桂,可能都需要一頭羊羔、牛犢的獻祭。」
「當然,一些別有用心的壞人,就說,東印度公司的肉桂,都是用當地小孩子作為誘餌的。每一截肉桂,都會讓老鷹吃掉一個小孩子、或者肢解成年人的大腿。」
「但事實並非如此,肉桂只是採集的。」
這個傳說,雖然歐洲人認為這是阿拉伯人編造的,但從老鷹、割肉之類的要素來看,多半這個故事的原產地是印度。
阿拉伯人編造的故事,一般不會和老鷹、割肉什麼的聯繫在一起。印度倒是挺喜歡割肉、老鷹的。
之所以要強調這個故事是編的,因為確實有傳聞,采肉桂要用小孩當誘餌、或者直接用人肉,這樣省錢。
再加上「走到半途就把華人全都扔海里淹死」之類的半真半假的故事,要是不說清楚,瓦爾克尼爾着實擔心有人藉機在人群里傳播這些負面的消息。
這種類似的傳聞,在華人內部尤其容易傳播。雖說半途把人扔海里這事確實是有,但拿小孩當誘餌去釣肉桂的事兒,真沒有。
只是,瓦爾克尼爾沒想到,史世用做賊心虛,聽到肉桂的故事,心裏頓時咯噔了一下。
因為……在他來之前,皇帝也和他講過肉桂的故事,故事的版本也是阿拉伯人編造的那個版本。
只是,皇帝不是商人,不需要炒作價格;而中國歷來都有「故事蘊哲理」的傳統習慣。
所以這個被劉鈺鼓吹奪取錫蘭、一年至少50萬英鎊利潤、至少頂70個中等縣田畝稅的故事,經皇帝的嘴復講出來後,中心思想不是「所以肉桂才這麼貴」;也不是「打下錫蘭大有賺頭」。
而是「那些補繳的人頭稅,就像是做誘餌的肉;而錫蘭,就是大順想要的肉桂。讓荷蘭人叼走這塊肉,把窩給墜下來」。
本就內心有鬼,做賊心虛,史世用聽到瓦爾克尼爾講這個故事時的心態,可想而知。
好在同一個故事、不同的結論,聽到瓦爾克尼爾只是在說清楚,去採摘肉桂並不是拿人去獻祭後,心虛的史世用呵呵地乾笑了兩聲。
這兩聲心虛後的乾笑,反倒讓瓦爾克尼爾心虛起來。
以為這兩聲呵呵的乾笑,是在嘲諷荷蘭的肉桂工廠的殘酷壓迫和高強度勞動。
兩邊都心虛,都不安,呵呵之後便是一陣漫長的冷場。
好在史世用呵呵之後,也沒有繼續揪着肉桂的問題,而是說道:「此事我看多半可行。但朝廷肯定會派人監督的。這一次天朝做保人,南洋的唐人信的是天朝,這才同意遷徙。」
「人無信而不立。天朝古時有個賢人,老婆為了哄孩子不哭,就說不哭不哭回家殺豬吃。賢人明知道是哄孩子,就把豬殺了。」
「作為朝廷,若無信譽,更是不行。既然你們說干幾年後可以分到土地,那麼這件事朝廷必須要派人監督執行。當然,具體的細節,需要雙方共商。我只是特使,並非真正的欽差大臣,過些日子朝廷會派欽差大臣前來的,這些細節就需要總督和欽差大人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