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二二六章 遷徙路(八)
更新:09-17 02:22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他既主動問了,這邊的官員自可回答。
而且上來就說周鄭交質的典故,便明白地把基調等定下來了:這邊做事,並不正,而有些邪。
私塾先生既然接受,那麼在邪路上多走兩步,那便也沒有那麼難以接受。
也正如為首的官員所言,實學派的這群人,按照顏李學派的分類也算是儒生,畢竟也是學的君子之藝,只是側重點不同。
但要說經書典故這些東西,他們知道的還是差一些。
這不只是術業有專攻的事,而是實學一派要學的東西頗多,着實也沒那個條件去熟讀先賢文章。
最基本的書,肯定是讀過。
周鄭交質這樣的幾乎是個讀書人就眾所周知的典故,肯定也知道。
也能背幾段詩經,念兩句先天下、後天下之類的詩。
但要說更深入點的東西,他們知道的就少了。汗牛充棟般的古籍,便只算經典,那也需要十幾年的訓練才能有些功底。可實學派的人沒時間用在這方面,再者大順也不缺這等經過十幾年訓練的古學功底的人,實學派只能劍走偏鋒學的都是些技術學問,以及一些被簡化後便於灌輸意識的史書。
之所以這邊要重視這樣的私塾先生,因為在大順本來就是重視的,而實學派在大順才是邊緣人,根本不需要實學派去主導加入古學的課程,相反實學派一直在爭取加入傳統教育的範疇。
到了這裏,自是反過來的。大順實學派是主導移民遷民工商發展的主力,傳統讀書人才是稀缺的,故而才要在這裏側重一下古學的內容。
大致將這個情況和私塾先生一說,私塾先生也能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內容,便道:「如此說來,我並不是在楓林灣教書,而是要繼續向東遷徙?」
為首的官員笑了笑道:「正是如此。好處自是有的,諸如子孫份地不花錢等待遇,那肯定是有的。另外,這邊教書,亦算是吃皇糧的。待到教不動的時候……雖不足以稱致仕,但是每個月糧米銀錢還是有的。八一稅中大半,都要用在此處。」
「你亦知道,這裏徵稅,多半也就在這裏花掉。前期又無金銀,不過征着實物不能折色,只要稅收的上來,肯定是有保證的。」
「其實,這等事,最好是叫那些有情懷、篤信聖人之言、且願意行事的人去。但叫他們去,還有些不變。」
「他們信仰既堅,可太堅也不好,難免教一些他們認為正確的道理。」
「所以這事,還就得選讀書是為吃口飯的人。待遇自不會差,多了不敢說,但至少比起在老家鄉間教書的時候強。」
這話,聽起來好像是有點罵人,說私塾先生意志不堅定、或者並沒有為了崇高的理想而來教書,偏偏這樣的人才能用。
但實際上就是如此。大順的儒生里,也不是沒有那種有理想的,但正因為他們有理想,所以還就不能用。
儒家不是耶教,沒有天堂。但儒家有三代之治,這裏面是有政治抱負、政治理想的。
越是信仰堅定的人,對於政治理念的理解就越深。諸如什麼選賢才、生員議會治理、郡縣而封建之念、禮法禮教之嚴、村社行古法井田等等,都是些蛋疼的事。真在這邊玩,只怕把人都「逼」到新教那邊去了,畢竟新教的意識形態基礎是自耕農、小生產者、以及前一種私有制。
故而這邊就真不能用儒生里信仰特別堅定、且有明確藍圖的那群人。那群人扔到檀香山可以,這裏絕對不行。
因為檀香山上的原住民,其生產力水平,可以無縫連接復古派的一些東西,甚至是進步。
而這裏,移民的生產力水平,玩復古那一套,直接可以定義為反動了。
東海岸那邊已經演示過一次什麼叫政教合一了,這邊就不要再走一遍了。
既然最終的目的,是要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般的關係都破壞。要抹去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聖光環,把教師、教士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僱傭勞動者。
那麼,自然是要招募本身已經融入到這種社會存在中的人,而不是指望着一群家裏富庶到脫產琢磨着復古聖人之學的人,來融入這一套東西。
雖然不敢說大順的那些復古派儒生都是家庭富庶到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