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七八一章 破立之困(二)_頁2
更新:09-17 02:20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何等樣人?
據說辛棄疾的那首破陣詞,源於陳亮騎馬過河,馬害怕,三次接近河邊三次又退回去,陳亮覺得這馬和偏安一方的那群人一樣慫,拔劍斬馬,辛棄疾倚窗目睹,遂引為知己。
就那個時代。
就那個脾氣。
陳亮自然是搞王霸並用的,甚至直接說,儒家道統在誰手裏?
在唐宗漢武、在漢唐帝王的手裏,他們才是真正傳承了道統的人。
一方面,是因為時代因素。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懟理學。
理學認為,孟子之後,道統衰落不傳,所以才導致了佛教侵襲,漢唐是沒有道統的。
而陳亮則認為,如同道是永恆的,那麼漢唐時代是現實存在的,難道那時候的老百姓都是迷迷糊糊沒有道的生存嗎?
道不是空的,得依託事務存在,或者說得靠功利體現。
這漢唐時候,人民富足,對外戰爭動輒打到北方草原、遠征西域,顯然漢唐不但不是沒有道統,而是很有道統,要不然怎麼解釋漢唐咋沒被人懟到偏安西湖呢?
是以「唐宗漢祖之初心,未必和商湯、武王有什麼區別。雖然可能犯了些小錯誤,比如急於登位什麼的,但問題不大。所謂終不失其初救民之心,大功大德固已着天下矣」。
他和朱熹之間因為這件事是打過漫長的嘴仗的。
陳亮說,不但漢唐繼承了道統,實際上,三代之治,也是王霸並用的。根本不是都是王道。
所謂三代是王道,漢唐不是王道,無非就是三代把一些事做到了極致,而漢唐沒有做到極致罷了。區別不大。
朱熹則回復他「老兄視唐宗漢武之所為,察其心,是出於義啊?還是出於利呢?是出於正呢?還是出於邪呢?很顯然嘛,唐宗漢武之心,都是出於利、出於邪。」
「假如說,建立國家並且強盛,且傳世久遠,那就是得天理之正。你這個思想很危險啊,分明是以成敗論是非啊。」
並且朱熹也是在和陳亮的嘴炮中,第一次提出了十六字心法的重要性。
當然,互噴到最後,不了了之了。
朱熹中了陳亮的計,真的在漢唐道統上開扯。
說漢唐心術不正,只不過「暗合」道統而已,實際上根本不是道統。
陳亮則反駁說,暗合也是合,好比天下人一下子全都瞎了,你就說陽光不存在了嗎?道始終存在,暗合就是合。
然後不知何故,朱熹那邊就不再噴了,可能是覺得陳亮純粹在強詞奪理,不屑辯之了。
當然,大順當初選擇永嘉永康一派的學問,試圖立為正統,原因明顯的不能再明顯了。
當時那情況,比靖康恥偏安一隅還危險。
還講個錘子的出於義歟?出於利歟?
干就是了。
而且大順開國之後,以李唐自比。
又採取了羞辱儒生的手段,是以也確實希望被認為自己是繼承了道統的。
可問題就在於,陳亮的這套東西,儒家認嗎?
怎麼可能認。
三代之治其實也是王霸並用?
所謂王道,和霸道其實是出於同源?
漢唐和三代之治,只是做的「盡」與「不盡」的區別?
漢唐和三代之治,本質一樣,只是三代之治做的好,漢唐在一些地方做的不夠好,二者只是單純的「量」的區別,沒有「質」的區別?
陳亮的這套學問,可能也就他自己信自己這一套是儒學吧。
壓根站不住的。
是以即便葉適也噴陳亮的王霸並用之說,但陳亮死前還是讓葉適給寫的墓志銘,因為真的沒別人了。
而且,他的理論構建,確實不足。
而最終補足這些理論的,是葉適。
然而葉適在補足之後,又走向了「克己復禮為仁」,要建「王道之功業」的路子,後面還是走不通了。
簡而言之,如果魔改陳亮的那套理論,是可行的。
但那不是儒,異端味兒太濃,濃到無論哪家的儒都不可能承認漢武唐宗手裏捏着道統,更不可能承認三代之治其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