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 1 利用曾國藩的用人原則,莫連山回頭再看三國時曹操等人的用人術,多少就能發現奧妙。一筆閣 www.yibige.com
再回看曹操。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國的創立者都知道人才對他們功業極端重要,他們在爭奪人才中爭奪天下,在爭奪天下中爭奪人才。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三國的縱橫稗闔,軍事較量。也是一場爭奪人才的大戰。曹操知人善任,寬宏大度,講求民主,在革新吏制中選賢任能,使用得當,為後來取得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求才不拘一格,曹操一共下了三次求賢令,甚至提出對那些「貴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各州郡長官,名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寬的,所以他招納的人才也特別多。
被他稱為「張良」的荀彧以及才華出眾的郭嘉都先後從袁紹那裏投奔他。
跟楊奉作戰時,他得了徐晃。
攻打徐州,他從被俘人員中挑選了張遼。
在官渡之戰中,把張部弄到手。
這些人都為曹操出謀獻策,立了大功,這些人都成了他的骨幹力量、曹操三次出榜招賢,因賢求賢反映了曹操重視人才的思想。
禮賢下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別人理解、尊重,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才,在這方面的要求都很看重。
官渡之戰時,袁紹 70 萬大軍與曹操 7 萬人馬對峙官渡,兩個月後,曹操軍力漸乏,糧食不足,陷入進退不能的困境正在憂愁不已時,袁紹手下的謀士許儀深夜來訪,曹操喜出望外,連衣服、鞋子都沒穿好。跌足出迎,遠遠望見許枚,就撫掌大笑,然後攜手共入,並先拜於地。
許枚本來是在袁紹處受了委屈才連夜投奔曹操的,心中還憂慮曹操是否能「收錄」自己,今見曹操以大禮相待,深受感動,遂向曹操獻上火燒袁軍糧食的計策。
曹操依計而行,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為統一北方莫定了基礎。
不計個人恩怨,官渡之戰後,清理戰場時繳獲一批信件,皆是,曹中有人暗通袁紹之信這些人心裏終日惴惴不安,而有謀士建議「可逐一點名,收而殺之」。
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對這批書信,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這種明智的做法,使那些與袁紹暗中交往的人感激涕零,願意為,操盡忠效命。
曹操善於用真情招攬賢才為己所用,曹操兩哭典韋,三哭郭嘉就是很好的例子。
操在用人上講究民主,讓部下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後看有沒有跟自己的觀點相符的,他從不先拋出自己的觀點,以免束綺部下的思想。
每次戰爭前,他都召集大家,集思廣益,操每當對軍國大事作出決策時都要徵求部下的意見。
這是他的事業所以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他這位進步政治家的積極進取精神。
這在權力至上的當時,以一個管有兵。把持朝政,集兵權、政權於一身的諸侯來說是極不容易的一件事。袁術、袁紹這些人當初擁兵自重,但卻敗於曹操,這方面就是曹操取勝的關鏈原因。
劉備的很多策略方針都與曹操針鋒相對,但在用人上,聰明所見略同!
劉備用人史上最精采的一筆是三顧茅廬。三顧茅廬表現了劉備的禮賢下士、思賢若渴。諸葛亮最終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這位經國濟民之才未出草廬而知天下三分,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
「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蜀國後來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對來建設自己的國家的。不僅如此,諸葛亮最後決定出山,親自輔佐這位皇室後裔。
諸葛亮為他妙計得荊州,使「困龍」得以人海;諸葛亮為他智取益州,使劉備最終稱帝;諸葛亮還為鞏固與發展劉蜀的基業八面應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直至最後的「星落秋風五丈原」。
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後來的蜀國。劉備這一次用
第三十二章 劉備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