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漢獻帝 第二百二十一章 見聞
勝者為王敗者寇!這句話對此時奉命北上的諸葛亮來說深有體會。作為一名居住荊州多年的人來說,此番北上,路上的所見所聞讓諸葛亮是驚憂參半。
驚得是路上所遇到的百姓與記憶中的截然不同,打仗了,百姓自然擔驚受怕,唯恐遭遇兵禍連累,但百姓的臉上卻看不到有許多對未來的擔憂,雖偶爾還能發現有那麼一絲憂慮,但相比起生活在荊南的百姓,那情況已經好上不知多少倍。
至於憂自然是擔憂劉備的前途,他與劉備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劉備興,他諸葛亮自然也能跟着沾光,一展抱負,可若是劉備玩完了,諸葛亮也就跟着玩完。當然諸葛亮也有第二個選擇,就是捨棄劉備投靠朝廷,但諸葛亮本人過不去自己心裏那道坎。忠臣不仕二主,既然當初決定出山輔佐劉備,而劉備又沒有虧待自己的地方,那自己自也沒有捨棄劉備而轉投朝廷的道理。
在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見到了自己的一個熟人,倒不是說諸葛亮在荊州沒有熟人,而是這個熟人與眾不同,曾與諸葛亮共事過一段時間。
「伯常,一向可好?」諸葛亮並沒有拒人於千里之外,主動與馬良打招呼道。
「有勞孔明掛念。」
諸葛亮在荊州可稱得上是朋友的,沒幾個,主要還是諸葛亮自身眼光高,對待俗人一向不願搭理。這一點就比不上司馬懿,三教九流他都能處的不錯。能入諸葛亮眼的,馬良算是一位,算上馬謖、孟建、崔鈞,四人合稱臥龍四友。
不過眼下五人各為其主,還留在劉備身邊的就只剩下一個諸葛亮。馬良、馬謖是因為反感劉備的屠城之舉,失望而去,而孟建則是在去南蠻聯絡南蠻王孟獲時被漢軍生擒,這三人諸葛亮都不回去計較他們的離去,畢竟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唯獨崔鈞,諸葛亮直到現在也不願意原諒。
別的人要麼走時打聲招呼,要麼失手被敵所擒,唯有崔鈞走得不是那麼光明磊落,打着回鄉祭祖的名義一去不復返。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覺得留在劉備這裏沒前途,打算另尋明主,這可以理解。但為了方便離開就陷人於不義,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雖然後來崔鈞使人來說迫於家族的壓力不得不離開,可諸葛亮卻並不因此就原諒了崔鈞。
老友重逢,雖然如今各為其主,但卻並未影響彼此間的友情,馬良略盡地主之誼,接過了接待諸葛亮的任務,而諸葛亮在高興與老友重歸於好的同時,也想要藉機探聽一下朝廷是否真的有意罷兵,畢竟眼下的形勢對朝廷有利,曹操失敗,朝廷已有餘力對付其餘三家諸侯。這時候同意談和,諸葛亮懷疑這其中的誠意。
馬良比較老實,是真拿諸葛亮當朋友,對諸葛亮的試探也沒察覺到,可馬謖就比較不好糊弄了。當初馬良兄弟投奔了劉備,馬良獨當一面,馬謖則被諸葛亮留在身邊幫手,二人相處的時間要比馬良久,對諸葛亮的為人,馬謖也比馬良更清楚。
馬謖沒有當着馬良的面拆穿諸葛亮的把戲,好歹也是當初自己最佩服的人,不好不留幾分顏面,但等馬良回去休息,就只剩下諸葛亮和馬謖的時候,馬謖便把話說開了。
「孔明兄,此番朝廷同意罷兵沒你想得那麼複雜,究竟原因只有一個,當今天子乃是仁厚之君,不願百姓受苦。我可以告訴你,不久之前涼州發生蝗災,為了保證涼州的百姓不受蝗災的影響,朝廷對外的兵事自然需要停一停。」
「……幼常,對不住。」諸葛亮沉默片刻,面露慚愧的說道。
「孔明兄不必道歉,你我相交甚厚,這種本來就藏不住的事情,說與你知也並不是什麼大事。只是我兄長待人寬厚,你這麼做的確有點不合適。而且孔明兄,我實在不知你為何到了此時還要力保那劉備?那劉備雖有荊南、交州二地,但觀現今天下形勢,他遲早會被朝廷所滅……」
「幼常,盡人事,聽天命。豈不聞忠臣不仕二主。」諸葛亮打斷馬謖的話道。
「……好吧,既然你執意如此,那就權當我沒說。孔明兄若是還有什麼想問的,不妨直接問我,我會撿可以告知的說。」馬謖也知道諸葛亮不是自己三言兩語就能勸說的回心轉意的,遂轉移話題道。
諸葛亮對此倒沒客氣,套話也是很累人的,既不能讓對方察覺又要弄到自己想知道的事情。既然馬謖肯說,諸葛亮自然樂得輕鬆。當然馬謖說的是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