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第八百六十六章 海風氣息
看到皇帝在書案旁邊走來走去,即便沒有說話,齊泰也能感受到他的苦悶與不安。
朱高煦多次提到的技術一詞、他自己應該非常看重的。此時,齊泰也無法否定其中的干係。或許齊泰能夠從典籍中,找到大量很有道理的憑據,以圓說德行、大道、人心等是大業成敗的關鍵;但他沒有這麼做。
當年湖廣決戰,以及直隸之戰等戰役中,漢王炮轟鳴着、撕開敵軍軍陣的場面,比甚麼道理都更有說服力。
齊泰之所以沒有吭聲,實在是因為他也不懂那些機關圖紙。
就在這時,朱高煦忽然停止了踱步,說道:「既然錢右使、茂百戶與朕都沒有辦法,那便只能依靠在這方面有天資的人。」
錢巽彎腰問道:「臣恭問聖上,誰才是有天資的人?」
朱高煦道:「大明有億兆臣民,總有一些人有天賦。給那些人通道、機會,且不局限於匠籍身份。如果朝廷的恩澤覆蓋了十萬人,只要有一個人是天才、實現了技術革新,那麼一切成本都能賺回來。
咱們用科舉選了很多治國之才,所以中原王朝統治萬里疆域、也常能維持數百年。可是朝廷除了重視農耕技術、在別的方面從不投入,只依靠時間和運氣緩慢地發展。咱們可以改變規則。」
錢巽轉頭悄悄看了一眼齊泰,齊泰也對這樣的言論沒甚麼太多想法,於是二人面面相覷。
朱高煦略微猶豫,又道:「變法到了瓶頸,是時候從根本上動手了。」
錢巽好奇地問道:「聖上明言,何為根本?」
朱高煦道:「教育。」
他說罷,便走到西北角的書架前,拿了條木凳墊着,親自在上面找東西。齊泰、錢巽、茂開山等人,慌忙上前護着朱高煦。沒一會兒,朱高煦便找出了一隻木匣子,然後從裏面拿出一本冊子出來。
朱高煦翻看冊子,齊泰大致看到、上面寫了很多潦草的字。朱高煦找到幾頁,徑直撕下來。
「可以先從匠籍出身的孩兒開始,然後推廣到全國,經費由國庫專項調撥。」朱高煦把紙遞給了齊泰,「因教諭之內容、有別於私塾蒙學,故朕稱為『小學』。匠籍庶民無論窮富,都可以免費就學,主要教授基本的識字、算術;而一些忠孝信義的思想,可以融入簡單的識字文章里。」
齊泰一邊看上面寫的東西,一邊問道,「聖上,此項耗費每年需錢糧幾何?」
朱高煦道:「朕還沒算過。」
不過他很快又說了一句,「遠方有個國王說過一句話,朕覺得很有道理。他說從來沒有聽過,辦教育能把一個國家辦窮(德皇)。」
齊泰看了好一會兒,仍然沒有急着遞給身邊的錢巽。因為上面記錄的東西,實在是有點新奇,他一時半會看不明白。
朱高煦見狀,招呼幾個人回到書案前,指着紙上的東西道:「數年前,朕便在收集一些更簡潔的教習方式。相比蒙學,一共有四項改變。
這種是印度數字,用在算術上。印度人在數學上很有造詣,波斯去的回回教門征服印度之後,還抓了他們的數學家專門教導自己人,以至於不少人以為這是阿拉伯數字。
為了適應算術和公式的書寫方式,新學文章改用從左向右閱讀的習慣,並以橫排文字為主。正式公文、書信、書法等不變。
這種符號是拼音字母,分元音與輔音;任何讀音,只要用兩種字母合用,再加上四個音標,便能拼讀出來。朕還為字母的讀法、用同樣讀音的漢字標示出來了。此法可以讓識字更容易、更迅速地向文盲庶民推廣。另外還有斷句的符號,也是為了讓閱讀、識字更加簡單。文字向實用方面改變,而原先的書寫方式、仍可用於文學與藝術。」
這時錢巽說道:「此法若得以推行,聖上之功、堪比始皇帝矣。」
工匠出身的茂開山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附和起來。
齊泰只是微微點頭,沒有貿然明確主張,他還沒來得及深思熟慮。
朱高煦聽罷,似乎受到了鼓舞:「待朕召集大臣商議之後,便安排具體施行方略。」
齊泰終於開口道:「聖上明鑑,此法或許有用,但必非一日之功、乃長遠之略矣。對於眼下朝廷南征,此事恐怕起不到絲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