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國的崛起 第三十五章 新生意
張昭家籬笆牆的小院出來一塊平整的場地,平常都是用來晾曬稻穀。平地後則是十幾株桑樹組成的桑林。穿過桑林,便是足有三四畝大的荒地。
從張昭家這裏徑直延伸到河邊。此刻,整個荒地都被平整,變成一個很大的工地。近百人在工地中忙碌。
張昭所主持的工程主要分成三塊。第一,他的新家。這部分佔地約1.畝。這並不着急,只大略的建成兩座小院,供張家日益增多的僱工居住。
第二,廠房。為便於取水,廠房就在臨河的地方。這裏業已建好三座院落。看守嚴密。
第三,工人們的居住區。張昭所招收的工人,不僅僅有南口村、東劉村富餘的青壯勞力,蔣家莊支援來的人口,還有鄉中來做活的鄉民。工期緊,距離遠的鄉民自然要留宿在這裏。
這片居住區,緊挨着鄉中的道路。建造的簡單。茅草頂,土磚牆。還有用樹木支起來的房屋。按照張昭的安排,先滿足住的需求,再慢慢建成住宅、院落。
這裏將來是生活區、家屬區。
張昭自京城回來,七八天的時間將攤子鋪的如此之大,錢糧的消耗肉眼可見。他先是賣染料配方得到20兩銀子,尾款還沒結。再得到70兩銀子的賞賜。這是收入。
而他在京中花掉40兩,僅僅買兩匹馬就花掉30兩。還有些日常零零種種的花銷。瞬間存款便見底,只餘10兩銀子。資金鍊壓力非常大。
張昭帶着吳春時、張泰平剛進「工地」,負責搬磚的吳言迎過來,臉上帶着感激的神情,躬身行禮,「見過少爺。」帶張昭頷首示意,喊道:「爹。」
吳春時滿意的點頭。他認可兒子將少爺放在他前頭。他現在的一切都是少爺給的啊。
張昭環顧着熱火朝天的「工地」:砌牆、搬磚、和泥、抬木材、架梁、鋪瓦,人人都在賣力氣。說道:「吳言,你忙你的。抓緊時間。我和老吳去看工廠那邊看看。」
一路到河邊的工廠。沿途不少村民遇着張昭都停下來叫一聲「張少爺」。張昭接手劉大戶河邊的一百畝地,這些村民有七成都是他的佃戶。
張泰平十歲,小胖子,皮膚曬的黑黑的。跟在張昭身旁,羨慕的看着身姿挺拔的張昭。那一聲聲的「張少爺」,是禮遇、尊敬、地位!他日後當如是。
…
…
河邊的廠房有三座院落,空氣中飄蕩着酒香。
不管張昭做什麼保密工作,工人全部用的蔣家莊丁管事提供的人手,但於附近的村民而言,這不是什麼秘密:張少爺在釀酒。看規模是用來自飲。
廠房外,劉二狗帶着幾名青年充作護院巡邏。見着張昭過來,他也不過去打招呼,按照路線繼續沿河巡查。幾名青年也不敢廢話,他們第一天就被劉二狗揍服。
跟着張昭的吳春時心裏冒火,他這個女婿簡直是混蛋。壓着情緒,帶着張昭往裏面走,介紹道:「少爺,你讓我收高粱作為今年的租子,村里都念你的好。
這些高粱已經給龐大郎按照釀酒的法子泡在這裏。按照龐大郎的說法,釀酒要經過泡糧、初蒸、燜糧、加曲等工序,需要二十天。今天出酒的是他之前在蔣家莊釀造的一鍋高粱。
少爺,按理說我不敢多嘴的。龐大郎喜歡喝酒,自己動手釀造,但他這釀酒的水平實在是差。我之前喝過他的酒,口味很沖。這酒誰會買去喝?」
他跟着張昭目睹張家這天翻地覆般的變化,擱在之前,誰敢想張家反而吞掉劉大戶一百畝地呢?當時,都在愁怎麼抵擋劉大戶。他早已認可張昭的水平。
但是,村里都在猜測少爺是釀酒自己喝,他卻是知道內情的。這酒就是要用來賣的。賣酒的錢才能支撐目前的局面。然而,這高粱酒的口感真的很差!
他心裏着實擔憂。
張昭微微點頭,往酒坊里走去。
這年頭,北方主要種黍、粟、小麥、高粱。要說小麥磨成白面,口感最好,但小麥的產量很低。農民都是混合着種。最常見的是黍、粟,再就是高產的高粱。
張昭用高粱收租,自然會得到佃戶們的稱讚。他是要用高粱來釀酒。後世的人都知道,用高粱釀造的燒酒,口感最好。但在明朝,主流的還是黃酒。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