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八四六章 誰說不能斬?
廣東鹽課提舉司的人有恃無恐。
也是他們覺得在廣東地面上,上到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下到各府州縣衙門,都跟他們有利害關係,沈溪就算是三省督撫,也拿他們沒轍。
陳懷經處世經驗老道,覺得沈溪的刁難不足為慮,自問能化解眼前的危機。
從驛館的臨時督撫衙門出來,沈溪沒有乘官轎,而是騎馬。
鹽課提舉司到底是油水衙門,就算只是副提舉也是乘轎而來。沈溪略微算了算,這些人如果拿從七品的俸祿,一年俸祿可能還不夠養活轎夫,想他還是從五品翰林官時,在京城最多也只是乘坐馬車,而這些地方上的微末小官居然有轎子坐,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開路,讓開!」
跟地方官員出巡,贊導、衙役等敲鑼打鼓開路不同,沈溪更好像帶兵出征的武將。
前面有兵士吆五喝六,讓百姓避讓,左右和身後也都有親衛縱馬保護,看起來威風凜凜。並非是沈溪非要耍官威,而是得先給鹽課提舉司、布政使司衙門的人來一個下馬威,讓他們知道,我可不是普通文官,我是擁有軍正大權的三省督撫,你們最好跟我悠着點兒。
此番沈溪派人查封的倉庫,基本都是廣州城外。
官鹽既然要運往各地,自然不會進入廣州城,因為官鹽入城需要繳納一筆城門稅,儲藏在城外可以少繳納稅賦不說,運輸時通過水路也遠比走路方便快捷。
官府少有這般大動干戈之時,連百姓也想知道新任督撫大人要做什麼,官兵身後跟隨着大量百姓。
廣州城歷史悠久,唐代時便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羅城的「三重」格局,五代時南漢將都城廣州規劃為宮城、皇城和郭城,宋代在子城東面擴築了東城,五年後為保護新興西部商業區和外商聚居地,又擴築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明初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廣州城,合宋元三城為一城,此後又進一步擴大市區,對舊城進行改造,並向北部和東部擴展,加築外城,形成周長約二十多里的城垣。
弘治年間,珠江以南以及現在的西關一帶還是一片澤國,江面遼闊,河水中有鹽滷的味道,故此老百姓又把珠江又叫珠海。出得城門,眼前便是一片汪洋,沒過多久一行人便來到臨近港口的貨棧區域,這會兒官兵已將周圍三處貨棧全都包圍,貨棧的掌柜和夥計一併拿下。
在官兵的簇擁下,沈溪跳下馬,陳懷經等人下轎後,也帶着疑問續上前來。
「……沈大人,在貨倉之內查獲一萬多包鹽,另有數千包鹽已裝船,亦被市舶提舉司查扣!具體數目正在清點。」
一名負責查扣貨倉的百戶過來奏稟道。
陳懷經的臉色很不好看,此番不但督撫衙門行動,居然連廣州市舶提舉司也跟沈溪「狼狽為奸」,以前鹽課提舉司為了方便出鹽,曾給市舶提舉司不少好處,鹽商每年的孝敬也不少。
沈溪嘆道:「一包鹽,差不多是五十斤,一萬包……等一下,陳提舉,本官的算術不是很好,你給算算,這一萬包鹽是多少引?」
此時貨棧周圍已經被民眾圍得水泄不通,陳懷經知道想躲也躲不掉,只得行禮道:「回大人,一萬包鹽是兩千五百小引。」
沈溪點頭道:「還是陳提舉比較會算賬,再加上幾千包,就算是兩萬包鹽,那應該就是五千小引鹽,相比於今夏廣東鹽課提舉司十六萬小引鹽,還是不多嘛。來人,帶本官進去查看!」
沈溪走在前面,唐寅作為沈溪的幕僚緊隨其後,陳懷經跟上去之前,給同行的人打了眼色,示意絕對不能承認這些鹽來自於鹽課提舉司。
一行人到了貨棧門口,已有士兵扛了幾包鹽出來,一名百戶道:「沈大人,這幾包鹽分別是從三處貨倉及鹽船上扣下,請大人查驗!」
沈溪道:「孤證不立,多去扛幾包鹽出來,本官也想看看這廣州地面上的私鹽是什麼光景。」
陳懷經跟同行的人對視一眼。
沈溪上來就給這些鹽定性為「私鹽」,倒好像是在暗中幫鹽課提舉司遮掩,但鹽是被沈溪查獲的,沈溪顯然不會這麼好心為他們開脫。
士兵又去搬了有幾十袋鹽出來,沈溪拿出一把匕,直接走到一袋鹽前面,一匕捅下去,破口處開始灑出白色的鹽巴。
下面有士兵用布袋兜住,沈溪接連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