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四一五章 下南洋到底為了啥(中)
更新:09-17 02:18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牛二等人不清楚皇帝要錢幹什麼,但卻想的明白,皇帝想要錢。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爪哇都督需要考慮黃淮地區的變革移民等問題?
當然不需要。
爪哇都督要考慮的,便是皇帝要錢的時候,自己能送上去,皇帝美滋滋,一高興,升一升。
正如歷史上幾十年後英國的「理藩院」來爪哇考察,得出的結論是「爪哇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土改」。
在土地問題之下的其餘問題,都是小問題。
種植園、香料丘、蔗部、糖廠,人頭稅,包稅制等等,都是次要問題。
土地問題就是個大麻煩。
而剩下的那些次要問題,一個也不小。
就拿最容易刺激到歸義軍的蔗部、甘蔗園、糖廠問題來說。
朝廷沒收了荷蘭人的甘蔗園、糖廠,肯定還是要承包出去的。總不能把好端端的甘蔗園拆了,分成小塊,搞小農經濟去種水稻吧?
那這問題就又來了。
承包糖廠蔗部的承包商,都是什麼樣的鳥人,別人或許感觸不深,但爪哇的歸義軍可真的是親身感受過。
雖說屁股決定腦袋,歸義軍已經從糖廠奴工,變為起義者,又變為被朝廷招安的士兵,將來可能退役後成為「軍戶」,身份已經變了。
但是,要是蔗部糖廠和以前一個吊樣,只怕也有不少人會心生一些想法。
當年江南織工大罷工的時候,朝廷是怎麼處置的?按照「把持行市罪」定罪,嚴禁日後再出現齊行叫歇的情況。
朝廷向着誰?
將來承包糖廠的人和官府的關係近?還是糖廠做工的和官府關係近?
這也是個大問題。
因為爪哇人的村社制度,以及一年數熟的氣候,爪哇人並不願意去糖廠甘蔗園做工。不只是爪哇人這樣,也不是說大順人就勤勞,而是在大順,但凡有個十畝地、能一年三熟,誰會去甘蔗園砍甘蔗?
所以糖廠將來的主要工人,肯定還是福建廣東等地下南洋的人。加之一些技術工種,也都是華人挑大樑,缺了華人還真干不下來。
荷蘭這邊,從1730年開始,便出現了蔗糖危機。生產相對過剩,賣不出去。
但是,伴隨着歐洲開戰、混戰開始、歐洲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奧斯坦德茶葉事件帶來的茶葉飛入尋常百姓家、咖啡的大規模普及、戰爭導致的軍需糖配給等等……
歷史上巴達維亞的紅溪慘案過後不久,就又迎來了一波蔗糖的高利潤期。
如果大順能夠接盤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市場遺產、加上強迫日本開關貿易增加的貿易量,蔗糖的反彈是可以預見的。
這種情況下,政策又該是怎樣的?
站在帝國主義的角度,不壓低華人僱工的待遇,蔗部承包商、大順皇室和勛貴們入股的貿易公司,怎麼和海地的法國黑奴競爭?怎麼和孟加拉的低種姓「兩腳牲口」競爭?
而且,既然朝廷鼓勵移民,又不肯多花錢,移民到了南洋,總得有事干吧?總得干點啥先吃上飯吧?
願意花錢倒是好說,出錢移民、出錢墾殖,但問題是朝廷花得起這個錢嗎?
真要是朝廷出錢搞墾殖,下南洋的人誰肯去糖廠做工、去甘蔗園砍甘蔗?
工業時代的思維,是工人比農民強得多。
可在工業時代之前的黑暗時刻,小農的日子比僱工強多了。
直到1848歐洲之春的時候,各種空想社、反動社、打着社的旗號要搞復古反動和農業宗法制工業行會制的,仍舊是最強勢力,也最能蠱惑人心。
說的殘酷一點,移民的日子過得太好,朝廷出錢搞墾殖,沒人願意去砍甘蔗。
就像是澳洲的那個經典例子,英國人搞投資,搬過去個全套工廠,不到三年,工人全跑路了做工累死,當自耕農豈不美哉?
現在皇室想要錢,那麼思維方式肯定要往殖民公司的角度上靠。能賺錢的,當然不會放過;能出口換白銀的,當然在政策上鼓勵支持承包商。
除此之外,問題其實有的是。
荷蘭的巴達維亞總督,更像是巴達維亞蘇丹,異